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关于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建议

来源: 农业农村委 发布时间:2023-03-24 字体:[ ]

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关于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建议

民建界委员  张一峰


高标准农田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最基础的设施,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提高建设速度、标准和质量,着力实现高标准农田选得好、建得好、管得好、用得好。2022年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40.7万亩、建设进度全省第一,粮食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积极争创全国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目标到2025年,全市建成500万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

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格局”,既需目标蓝图指引,更要系统推进、重点突破。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着空间布局分散和资源约束趋紧的双重挑战,标准日益提高和管护捉襟见肘的双重压力,可以说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已进入“深水区”,多重难点亟待协同突破。

从整体情况来看,一是重城轻乡。高标准农田建设产生了耕地占补平衡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全市有偿调剂使用。但面对土地要素紧缺的瓶颈,往往优先保障工业项目用地,高标田配套烘干机库、田间初加工等所需的农业设施用地指标紧张,从而制约了规模流转、“接二连三”的积极性。二是重增轻存。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分重视目标导向和任务约束,确保了项目按时按序完成。但对历史原因形成的低质存量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上却相对忽视,未完全达到旱涝保收、年产吨粮的标准,给稳定提高耕地生产力带来影响。三是重建轻管。高标准农田建成并通过验收后,一般交给镇村管理,基层财力普遍无法负担后期管护经费,而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生产主体基本表现为只用不管的现状,进而导致农田设施使用寿命缩短、效益发挥不足。

从操作层面来看,一是项目规划衔接不够。受住房分散、零乱的客观现实限制,部分项目规划时因陋就简,偏重有形实体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主要由农业农村部门编制实施,和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以及道路交通规划之间有效衔接不够,难免出现因规划不到位而造成的浪费现象。二是耕地碎片现象明显。随着全覆盖推进,剩余耕地碎片化现象愈发明显,项目选址达到集中连片要求越来越难。加上后续经营风险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农业主体土地流转积极性有所减弱,给集约规模经营带来困难。三是合力作用有待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多条线,但目前全市相关技术力量明显不足,尤其是承担高标准农田建设主体责任的县级、镇级层面。加上缺乏必要统筹协调操作规程设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统一管理体制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作用。

2022年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实施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依托,夯实粮食安全关键基础支撑,推动全面乡村振兴。为此,建议:

一是以全面乡村振兴为目标优化高标准农田空间布局。结合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加强与“三区三线”划定衔接,科学制定实施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选取班子战斗力较强的村,试点整村一体推进农房改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土地碎片化解决新路径。统筹做好稳粮、规模、留白三篇文章,适当留存部分增减挂钩建设用地,确保建成“吨田粮”同时,有效保障农业产业化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需求,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二是以建新改存并重为突破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效。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向建新与改存并重转变,让更多农田变成良田。切实提高存量改造比例,按照新阶段“规模成片”原则重新规划,进行针对性更强的改造提升。制定出台高标准农田新建与改造差异化政策,明确不同等级存量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补助标准,在强化成效考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下达资金的投入方向和补助方式。

三是以建用结合为重点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积极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对接机制,同步实施规模流转与项目建设,鼓励规模经营主体参与项目前期规划工作,一体建设烘干中心等配套设施,实现建成即用的高效集约发展模式。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要求,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区域的建设内容,签订使用和管护协议。

四是以数字农业为导向建设高标准农田信息管理平台。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推动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实现高标准农田立项、实施、验收、使用建设的全过程动态监管。以智能、高效、绿色、生态、美丽为建设目标,引入“互联网+”现代理念,实现土壤有机质改良、墒情监测、病虫害监测、自动化灌溉、气象观测等物联网一体化,夯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础,增强粮食生产能力。

五是以赋权赋能为关键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体制。严格落实“四个优先”,发挥好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乡村振兴的牵头抓总作用,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职责,通过乡村振兴绩效考核办法,切实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力度。加强镇村级农田建设管理和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农田建设管理技术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发言人系民建江苏省委青年专委会主任、民建南通市委主委、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