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建设江海文化强市,提升城市文化能级

来源: 教文卫体和文史委 发布时间:2025-10-31 字体:[ ]

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赓续江海文脉,大力发展人文经济”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建设江海文化强市,提升城市文化能级

九三学社南通市委会


南通市作为长江入海口的重要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江海交融地理优势,不仅铸就了自然景观的雄浑壮美,更孕育了深邃而丰富的江海文化体系。近年来,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提升城市能级的关键要素,《南通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全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文化强市建设。建设江海文化强市、提升城市文化能级,不仅是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更是推动南通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但当前,南通市在江海文化建设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产业规模和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文化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近几年南通市文化产业取得了不少成就,如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省名列前茅,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差距,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不强,特别是在创新能力方面,还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南通市崇川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问题研究》中提到,南通市部分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社区广场和社区图书阅览室虽提供了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但内容和形式仍显单一。三是文旅融合发展不够深入。各县(市、区)之间的旅游项目缺乏有效衔接和互补,未能形成统一的旅游品牌和市场效应。例如,狼山景区、濠河景区等虽然各自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在整体旅游线路的规划和推广上缺乏协同性,游客难以体验到完整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

为此,建议:

一、深化江海文化研究与传播。深入挖掘江海文化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重点研究张謇文化、近代工业文化、江海渔文化等;推动青墩文化、江海文化等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利用新媒体平台(如短视频、直播等)广泛传播江海文化,提高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此外,通过举办江海国际文化旅游节、非遗购物节等文化节庆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和市民参与。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南通大剧院、南通美术馆等文化地标建设,提升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和品质;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如“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举办多样化的群众文化活动,如“公共文化服务展示月”“濠滨夏夜”等,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文艺创作、表演和管理型人才。加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力度,形成“一县一园区、一园区一特色”的发展布局;扶持文化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

三、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着力将文旅产业作为南通新兴战略性支柱产业,不断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开发具有江海特色的文旅产品。如张謇文化旅游线路、江海风情夜游项目等。打造文旅融合示范项目,如南通近代第一城展示提升工程、五山景区文化旅游区建设等。推动文化数字化建设。加快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数字化覆盖率。利用人工智能、三维全景等前沿科技,打造元宇宙景区、街区等沉浸式互动项目。推动文化与金融、科技、创意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胶片电影博物馆、电竞赛事体验馆等新兴项目。鼓励企业参与文化旅游产品的管理和经营,探索混合所有制方式开发文旅项目。继续重视“旅博会+”平台效应,与旅游产业链、跨行业伙伴携手丰富旅游产品供给,聚合构建新文旅生态。

四、强化政策扶持与资金保障。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制定出台更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如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重点文化项目、文化企业和文化人才。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提升文化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