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以通州湾港区高水平建设赋能向海图强

来源: 环资城建委 发布时间:2025-10-31 字体:[ ]

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加快海洋强市建设,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以通州湾港区高水平建设赋能向海图强

农工党界  宗  蕾


通州湾是南通优江拓海、江海联动的发展核心区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通州湾港区建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江苏省出台的《关于发展海洋经济加快海洋强省的实施意见》《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要求进一步推进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建设,为长江经济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出海口。因此,通州湾港区承担着国家优化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生产力布局、推动长三角北翼加速发展、开辟长江经济带出海新通道的重要使命。通州湾港区发展中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港口岸线资源利用率低下,码头布局相对分散。目前,通州湾港区已利用岸线47.4km,占规划港口岸线总量的58.2%;已开发利用的港口岸线布局离散、多点开发现象突出。

二是港口发展模式单一,码头的现代化水平不高。通州湾港区服务能力不强,仍处于以装卸为主的初级发展阶段,对现代物流、商贸、金融服务等多元化业务涉足不深。

三是部分进港航道存在通航瓶颈。通州湾港区进港航道包括洋口作业区烂沙洋北水道航道、烂沙洋南水道航道等,随着船舶日益大型化,沿海进港航道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以满足大型船舶运输需求,一定程度制约了通州湾港区的快速发展。

为此建议:

(一)提升港口岸线资源利用率

支持运营能力强、规范诚信的港口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权投资等市场化方式对盘活的港口岸线及后方陆域进行再开发,允许原岸线使用主体以转让、入股、联营等方式参与盘活存量岸线资源;提升沿海港口岸线服务保障能力,支撑沿海产业基地建设,促进港产互动协调发展;加强港口岸线相关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江河流域规划、防洪规划、海洋功能区划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规划,并与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相衔接,优先将港口岸线用于专业化、公用码头建设;强化港口用地管控,为尚未利用的港口岸线预留相应水域和陆域,集中布局临港产业,合理利用港口岸线,实现“小岸线大码头”;岸线利用要全过程贯彻落实港口绿色、平安发展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发展目标及建设标准,提升岸线利用绿色和平安发展水平。

(二)推动港口综合服务一体化

构建“沪通”一体化通关模式。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大通关体系,充分借鉴“沪太通”等高效便捷通关模式,争取与上海等沿海枢纽港口合作形成一体化通关制度,推广“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关检合作机制;建立通州湾港区口岸与其他各地口岸的无缝对接机制,构建新型通关作业模式和作业流程,实现跨关区的申报、审单、验放无缝衔接。同时,拓展一体化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加快港口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建设,构建南通市港航公共管理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多网合一”,整合港口、公路、铁路、口岸、航运、货代等电子数据网络,实现港航服务功能集成;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智能交通、自动识别等先进信息技术在港航公共信息平台的应用,将信息化技术融合到港口生产经营、口岸服务、集疏运体系等各个环节,为港口生产提供综合协调、指导、服务和保障。

(三)提升沿海进港航道设施承载能力

积极争取各级管理部门支持,加快推动通州湾港区10万~20万吨级航道建设,提升沿海港口公共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支撑通州湾港口一体化、高质量运营。推进养护智慧化。推动完善航道智慧养护管理系统,全面推广航标遥测遥控、水位遥测遥报技术应用,推进高等级航道船闸智慧化升级。攻坚智慧航道建设应用,打造集数据、服务、算法为一体的航道“数据大脑”,以电子航道图为核心优化“e+”功能;打造优质公共服务示范,聚焦航道尺度、航标、信息、电子航道图等服务产品,开展航道公共服务综合效益评估研究,收集航道建设管理、船舶通航、货物运输信息,科学评估航道公共服务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发言人系南通市崇川区科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