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关于推动职业教育更好赋能南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特邀界 徐 霞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共有职业学校1.1万多所、在校生近3500万人,职业教育已成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主阵地。2024年,南通成为全省首个实现县级中华职教社组织全覆盖的地级市,高技能人才队伍有力地支撑了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
为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相适配,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发现职教发展方面还面临着一些短板和问题,亟待有效解决。一是“政校企”三方合力尚未充分显现。政府、学校、企业等多元主体协同发力是推动职业院校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更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模式,但部分现行制度与职教发展需求还不相适应,一些产教融合基地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实际生产不相匹配,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二是课程体系尚不完善。部分中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与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的契合度不高,人才培养方向与企业实际需求匹配度不足。这一方面增大了职校毕业生在通就业难度,另一方面也导致我市企业在当地招不到需要的人才。三是尊重技能人才的氛围不浓。职业教育在招生环节的独立类型地位未得到广泛认可,在优质生源竞争中处于明显弱势,往往是考生和家长的无奈选择。此外,学生培养质量特别是就业创业成效,与社会期望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这又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为了让职业教育焕发活力、更加适配产业需求、更好赋能南通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扎根南通、服务南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政校企协同机制,形成发展合力。加快出台推进产教融合发展的制度体系、配套政策,进一步细化部门职责,形成部门协调、校地协同、行业企业参与的良好局面。丰富产教融合办学形态,全面调动校企合作积极性,加快“引校进企”“引企驻校”“校企一体”步伐。允许企业以多种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更多市场化合作模式,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引导学校、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订单式、现代学徒制等联合培养方式,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二、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完善课程体系。紧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围绕南通海洋强市、农业强市、创新城市建设,将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南通重点产业、优势产业、战新产业紧密结合,着力打造诸如智能制造、无人机、核级焊接、海洋建造、康养家政等特色专业,并在办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提升。同时,建设学校与企业的信息共享、供需互动资源平台,建立“基础课程共享、核心课程分流、拓展课程任选”的课程体系,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入学培养与毕业就业的无缝衔接。
三、营造尊重技能人才氛围,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注重对技术技能人才事迹的新闻报道,多渠道推介职业教育发展成果。加强专业人才表彰,对在技术创新、工艺改良、获取知识产权等方面取得成效的技术人才,给与资金奖励和专家辅导,并酌情申报省市劳动模范。建立人才评价制度,科学合理设定评价体系,落实相应层次待遇,为技能人才做好生活保障,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真正把“大有可为”的美好期盼变成“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
(发言人系启东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