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全面提升治理效能”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特邀界 袁洪兵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法治都发挥着基础性、保障性作用。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其健康发展,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在企业发展进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将法治深度融入企业发展的血脉,才能让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行稳致远。在此,我就“如何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这一议题,分享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筑牢企业内部法治根基
一是构建规范制度框架。企业应以国家法律法规为蓝本,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和运营特点,定制一套全面、细致且具有操作性的规章制度。从企业的组织架构、决策流程到日常办公、财务管理等各个方面,明确行为准则和操作规范,确保所有经营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避免因内部管理混乱引发法律纠纷,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加强法务团队建设。设立专业的法务部门或聘请经验丰富的法律顾问团队,为企业日常运营保驾护航。法务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还应熟悉企业所在行业的特点和商业运作模式,能够为企业的合同审查、商务谈判、知识产权保护等提供精准、专业的法律意见,将法律风险防控端口前移,从源头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是推动法治意识渗透。将法治教育纳入企业的常态化培训体系,定期组织员工开展法律知识培训活动。可以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设置差异化的培训内容,如针对销售人员开展合同法等培训,针对设计研发等人员加强知识产权法的普及等。通过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增强员工的法律意识,培养员工的法治思维,使依法办事成为全体员工的工作习惯和行为准则。
二、强化企业外部法律风险抵御能力
一是优化合同管理流程。建立从合同签订前的风险评估、签订时的条款审查到履行过程中的跟踪监控以及出现纠纷后的应对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在合同签订前,对交易对方的主体资格、信用状况、履约能力等进行全面调查,避免与不良信用主体合作;合同签订时,确保合同条款清晰明确、合法合规,特别是对于关键条款如价款支付、交货期限、质量标准、违约责任等要进行推敲,避免模糊不清引发争议;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建立定期跟踪检查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履行风险,确保合同顺利履行。
二是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企业应加大在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方面的投入,同时依据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及时对创新成果进行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等保护措施,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对市场的监督,及时发现并打击侵权行为,通过法律手段维护企业的知识产权权益,保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技术优势和品牌价值。
三、营造企业法治文化生态
一是打造法治文化阵地。在企业内部打造具有浓郁法治氛围的文化环境,如建设法治文化长廊,展示法律法规知识、企业法治建设成果、典型案例等;设立法治宣传栏,定期更新法律资讯、政策解读等内容;在企业内部办公系统中开设法治文化专栏,提供在线法律学习资源、法律咨询服务等,让员工在日常工作中随时随地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
二是开展法治文化活动。定期举办各类法治文化活动,如法治主题演讲比赛、法律知识竞赛、法治文艺汇演等,以员工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法治理念和法律知识,激发员工参与法治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鼓励员工在企业内部交流平台上分享法治学习心得和工作中的法律实践经验,形成良好的法治文化交流氛围。
三是树立法治榜样力量。在企业内部评选表彰法治建设先进个人和团队,树立法治榜样,对在日常工作中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问题、为企业避免重大法律风险或在法治文化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和团队进行表彰和奖励,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带动全体员工积极投身于企业法治建设,形成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文化生态。
相信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努力,我们能够全方位、系统性地为企业发展构建起坚固的法治防线,助力南通企业在法治的轨道上稳步前行,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南通的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
(作者系江苏金太阳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