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加快海洋强市建设,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推动船舶海工全产业链建设 打造世界级地标性产业集群
九三学社界 朱建华
船舶海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制造强国、海洋强国、交通强国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市船舶海工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拥有规模以上海工、船舶制造及配套企业超400家,成为国内第二大船舶和海工基地,为建设世界级海工船舶产业集群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由于船舶海工配套行业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去周期化等特性,在巩固总装制造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将是我市全面提升船舶海工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根据船舶海工龙头企业的竞争力、企业间的关联状况、研发联盟构建及产业集群组织状态,目前我市在海工船舶产业链、自主创新能力、产业整合力度、产业工人水准方面仍存在亟待补齐的短板。
一、建设世界级海工船舶产业集群面临的问题
1.从产业能级看,南通沿江沿海空间集聚地已培育出一批有竞争力的骨干龙头企业,但中远海运川崎、中远海运船务、振华重工、招商局重工等南通船舶海工制造业多处于产业链中端,制造环节投资大,产业附加值远不及行业产业链上下游。
2.从产业链配套看,南通虽有行业影响力强的船舶海工单项冠军企业,但本地企业之间尚未形成密切协作关系,配套产业以动力装置、甲板机械、舱室设备、消防救生设备等基础配套为主,设计研发等高端产品偏少,下游信息服务、商贸服务等延伸不够,创新主体集聚性不强。
3.从科技支撑看,南通高校资源和科研院所对产业集群发展的科技支撑力度不强,技术难题破解、人才引进等严重依赖外地,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平台作用发挥不充分,对产业难以充分发挥研发创新的引领性、战略性贡献。
4.从保障机制看,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有待完善,政产学研金等合作政策及市域管理体制、标准体系有待优化,船舶海工产业高中端人才资源的培养亟待加强。
二、建设世界级海工船舶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1.聚焦重点领域,加快提升产业发展能级。一是强化“四大产业链”重点产业布局。以船舶海工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为契机,重点布局新能源装备、新材料产业、智能制造和数字化经济等核心产业链,夯实船舶海工产业集群建设根基;二是强化“专精特新”龙头企业培育。按集群建设目标设立专项培育资金,健全龙头企业遴选机制,定向培育弥补断点和打通堵点的“专精特新”企业,构建有序的竞合关系和产业协作网络,放大集群成员共享要素的集聚效应,形成创新活力。
2.聚焦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研发合作网络。一是创新体制机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探索成立南通海洋经济发展研究院等核心研发机构,围绕共性关键技术突破、重大核心载体建设、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确立攻关关键指南和实施监管体系。锁定绿色、深海、极地等领域国家重大科技研发关键环节技术,组织集中攻关和技术储备,擦亮船舶海工南通技术名片。二是激励企业创新,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营造水下设备等“卡脖子”难题的研发激励机制,支持大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建立跨境联合研发平台,借智借力提升南通研发设计水平,构建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创新体系。
3.聚焦产业集群,完善船舶海工配套链条。一是坚持锻长板补短板并重。发挥南通船舶海工产业集群优势,招引动力设备、通导设备、自动化设备等配套产业项目,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配套企业由设备供应商向系统集成、方案供应商转变,提高本地配套率和全球市场份额。加大绿色动力与减排系统、控制系统、海工钻井与生产设备等弱势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支持力度,提升LNG装备、绿色船舶、豪华邮轮等整体配套供应能力。二是统筹江海岸线资源。持续整合江海岸线资源和优质适航水域,推进差异化布局,发展更具特色的船舶海工产业集聚区,发展深远海养殖装备、可再生能源装备、科考装备、矿产资源开发装备、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装备等产业,提升长三角船舶海工产业集群优势。
4.聚焦生命周期,加快建设服务协作网络。一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顺应船舶海工产业智能化发展趋势,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强化数据挖掘,联合打造长三角船舶海工产业大数据服务中心。围绕全产业链生态圈,构建开放融合的“政府—贸易—运输—工业—金融”联动协作机制,串联服务机构和产业实体,打造长三角船舶海工产业发展金融平台。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聚焦海洋产业链图谱,制定船舶海工等海洋产业科技招商与引培实施计划,从生活津贴、购房补贴、贡献奖励等方面出台政策吸纳高端人才和技工,解决他们后顾之忧,实现高端研发人员规模集聚,助力船舶海工企业高质量发展。
(发言人系九三学社南通市工程建设支社主委、南通市交通运输局建设管理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