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完善“家校社医”协同机制 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来源: 港澳台侨和外事委 发布时间:2024-05-11 字体:[ ]

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提升人民幸福指数”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完善“家校社医”协同机制  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特邀界  严少标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系,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意义重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一再推出针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相关的政策,但真正要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需要多专业、多部门、多系统协同发力。经调查研究,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仍存在以下四个主要问题:

一是家庭作用尚未发挥。家长普遍缺乏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对心理问题缺乏识别、干预能力。很多家长不能正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科学地配合孩子治疗。

二是学校功能仍需提升。目前虽然已经要求各类学校按照规定配备专职心理教师,但是仍有部分学校尚未配备,且大部分中小学心理教师只接受过短期培训,开展个案咨询的能力不强,更无法开展团体辅导。

三是社会认识存在误区。科学的精神卫生理念尚未普及,青少年心理疾病“污名化”严重,给青少年造成额外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也是造成部分家长不愿带孩子就诊的原因。

四是医疗资源相对短缺。区域内青少年专业门诊心理医生数量少,高水平青少年心理咨询、心理治疗门诊少。

为此,建议从“家校社医”四个维度着手,真正构建起协同机制,为青少年心理成长提供一个可预见的健康环境。

一、积极开展家庭教育与家庭治疗。一是广泛、深入宣传2022年1月起施行的《家庭教育促进法》,为提升家庭教育整体水平提供规范参考和政策依据。二是依托家长学校推出常态化家庭教育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并研究出台相应考核管理办法,确保家长学习的“质”和“量”。三是依托未成年人成长中心,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家长开展心理健康亲子游戏、危机心理体验、典型案例分析等活动,帮助家长在具体实践中学以致用。

二、完善学校的角色与功能定位。一是加强学校专职心理教师配备,并与国内心理学研究专业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中小学心理专职教师定期进行集中培训和专业督导。二是在每学期开展中小学学生常规体检时,同步开展心理健康检查,为在校中小学生和全体教职员工建立内容完整、持续跟踪的心理健康档案。三是建立同辈互助机制。通过加强对班级心理委员的业务培训和心理督导,充分发挥同伴正向引导的作用。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一是要加大对青少年心理疾病的通识科普,破除学生与家长对心理疾病的病耻感,提高全社会对青少年心理疾病的接纳度和包容度。二是引导社区与家长、学校合作,通过举办科技探索、文化交流、社会实践、体育选拔等活动,增强青少年自我效能感和团队意识,促进自我实现并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三是鼓励社区配备专业心理工作者,做好基层心理健康宣传调查和家庭心理健康指导工作,对辖区内青少年进行预防性关怀,并协助相关家庭做好青少年居家康复。

四、整合和利用医疗资源。一是鼓励学校加强与专业医疗机构以及相关专业协会、社会团体等的紧密合作,提高专业力量介入的时效性。二是建立问题学生的转诊和回归制度,畅通中小学与专业医疗机构的转诊、反馈的通道,加快探索精神专业医务人员多点执业,参与高危学生的诊断与治疗。三是鼓励本地高等院校加强精神专科医生及心理咨询专业人才培养,积极培养及引进儿少精神专科医生。

(发言人系通州区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