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关于加快发展我市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建议
九三学社界委员 陈国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在全面推进强市建设的过程中,农业是基础、是支撑。要实现“强市弱农”向“强市强农”的跨越,迫切需要改造传统农业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让新质生产力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各类要素组合持续优化、生产边界不断拓展,带动全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助力农民生活富裕富足。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坚持守正创新,稳慎推进我市农业农村领域生产关系变革,健全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此,建议:
一、完善顶层设计。加快顶层谋划布局,在宏观层面确立农业新质生产力中长期战略目标,分层次探索建立整市、整县区试点。研判阶段性工作重点,发布农业新质生产力应用场景创新机会清单和能力清单。
二、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一是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特点,深化我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完善流转机制、创新供地方式,增强土地要素对农业领域新业态、新产业的保障能力。二是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依法规范有序流转,探索防止土地流转费用不合理上涨的有效办法,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大力发展以生产托管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一批实质性运行的区域性农事综合服务中心,健全高效便捷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将先进科技、现代要素、经营理念等引入小农户,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四是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组织化、产业化、社会化水平。五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夯实农村集体所有制根基,促进农民共同富裕。
三、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发挥好我市科技体制优势,调配市域内外优势力量对“卡脖子”技术集中攻关。培养农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农业领域卓越工程师。改革科研管理体制,营造更好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创新环境。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全面加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四、深化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在传统劳动、资本、土地要素之外,明晰技术、数据、环境等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要素产权界定。建立健全技术交易市场、数据要素市场,促进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之间新质要素有效流动。完善新质要素定价机制,切实落实新质要素的所有者权益,构建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
(发言人系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