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做美长江 做绿产业 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来源: 环资城建委 发布时间:2024-03-29 字体:[ ]

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化美丽南通建设”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做美长江  做绿产业  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社科界  夏建国


长江是江苏的母亲河,江苏因江而兴、因江而盛,长江大保护,江苏责任重大。南通是长江入海前的最后一站,长江南通段沿岸的“蝶变”,正是江苏牢牢把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总基调、保护母亲河的鲜活缩影。近年来,环境资源要素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将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要素一体纳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盘子。我们要深入理解、正确把握、全面落实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做美长江、做绿产业,优化资源要素配置,进一步助力南通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

一、南通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显著

近年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部署要求,凝心聚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奋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3年,南通市PM2.5浓度、优良天数比例两项指标均实现全省第一,省考及以上断面优Ⅲ比例100%。南通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获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完成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等方面成效明显,连续第二年获省政府督查激励。2023年8月和10月,南通作为国内城市代表,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和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绿色发展高级别论坛上作经验交流和案例分享。

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主要污染物许可总量逐年攀升,有限的环境容量与持续增长的环境资源要素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之一。

一是产业结构和布局仍待优化。南通是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近十年来,经济总量连续跨越7个千亿台阶,2020年历史性突破万亿大关。但南通产业结构单一,传统制造业仍然占主体(如纺织、化工和船舶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较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战新产业产值占比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作为六大产业集群产值之首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全省占比不到6%。202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工业应税销售均不到苏州的三分之一、约为无锡的一半、与常州还有一定差距(2022年常州工业总产值超1.5万亿元)。苏州、无锡的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常州新能源之都已然崛起。而近年布局南通的重大项目,仍然以化工、钢铁、造纸等重化产业为主。全市化工、纺织印染废水排放量占工业源50%,化工产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占工业源49%。产业布局方面,我市沿江化工、仓储、大型船舶工业、电力企业等VOCs及NOx排放大户密集,而夏季主导风向为南风、东南风,处于下风向的主城区极易受到影响。

二是工业发展迅速促使环境容量减小。随着长江大保护和“双碳”战略等深入实施,污染物总量、能耗和碳排放都将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约束性指标。根据规定,已用于完成总量减排任务的减排量不得申请纳入排污权储备库或通过排污权交易市场转让,这就使得地区总环境容量不断减少。近年来,南通以优越的交通区位与领先的营商环境,吸引了新加坡金鹰集团、斯堪尼亚等国际知名企业落户,如何满足优质项目的环境容量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夯实基础。

一是拧紧责任链条。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地方党委政府和各相关部门加强协调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我们要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树牢大环保意识,落实“三管三必须”,依托市县两级攻坚办统筹协调、“一委员三代表”考核督促作用,推动县(市、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切实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二是构建绿色发展格局。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试点,持续打造“三线一单”沿海标杆区。深入实施园区排污许可“一张证”试点工作,构建排污许可数据质量保障系统,提升园区发展“含绿量”。建立以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要控制手段的园区限值限量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出台《南通市关于加强减污降碳协同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针对行业整治提升标准不清晰、细分子行业排放强度差异大等问题,细化化工、纺织印染等行业分类,完善指标体系,提出个性化绿色发展目标。坚持“江转海、南往北”总体思路,推动主城区火电企业从沿江向沿海布局,加快沿江仓储、船舶、钢结构制造企业升级改造,减少无组织废气排放,引导沿江高污染、高排放企业逐步迁移或退出。

三是探索多元减排路径。溯源监测分析结果显示,今年汛期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占比达55.3%。农田退水是汛期水质下滑的主要因素。尽管我市已建成42个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项目、覆盖面积8.4万亩,但仅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约260万亩)的3%。因此,建议探索农业源、移动源、扬尘源等多领域污染物减排核算与总量收储工作,重点关注高标准农田生态化改造、规模化养殖场改造、油品储运销环节污染治理、港口码头堆场扬尘治理等减排工程。通过深入分析和科学论证,实现不同领域污染物总量指标跨源使用,切实盘活环境资源。

四是强化服务要素保障。深化总量管理改革,促进总量减排、环评审批、排污许可、限值限量与排污权交易等各种环境管理制度有效衔接。大力推行环评审批、排污权交易与排污许可证三“量”合一,扎实开展现有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的全量核算。深入推进园区“一张证”试点工作,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与环境质量挂钩的排污总量动态调整机制。高效衔接排污许可和总量管理制度,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总量管理机制,探索总量收储、管理、使用“南通模式”。

五是坚持寓服务于监管之中。强化执法监督正面清单、应急管控豁免清单等动态管理制度。提升服务理念,实施包容审慎监管,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充分利用污染源在线监控、走航监测、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推行以非现场、低介入为主导的监管执法方式,努力实现“有案必查、无事不扰”,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

(发言人系如皋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