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加快康养体系建设 打造康养好通品牌

来源: 港澳台侨和外事委 发布时间:2024-07-11 字体:[ ]

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提升人民幸福指数”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加快康养体系建设  打造康养好通品牌

致公党界  崔宇青


自2017年起,我市起步探索医养结合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医养融合机构发展,初步形成了南通特色“医养融合”模式。但总体来看,当前我市康养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较为突出的短板。服务体系顶层设计还不完善,通过整合医疗、康复、养老等不同资源、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的康养服务体系还不健全。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受行业平均收入低、福利待遇差以及就业观念陈旧等因素影响,我市康养专业人才严重短缺,且大多数医护人员、康复人员、营养师等专业人员身兼数职,难以保障康养服务需求。康养服务质量总体不高,服务项目化、专业化市场运作力度不够,大大制约了我市康复服务效能的提升,市民的体验感、获得感不理想。智慧化建设尚待推进,受数据隐私性限制,不能精准链接康复服务需求与供给,康养服务中的信息化运用不多。康养服务产业链不强,设施不齐全,平台建设和品牌建树较为缺失。

为全面贯彻实施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快我市康养体系建设,满足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打造康养南通品牌,提出如下建议:

一、大统筹推动“大康养”。一是建立统筹协调工作机制。通过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职能和工作机制,建立康养体系建设会商制度,加强康养体系建设过程中各项重点难点问题的定期研究与协商。二是通盘整合“大康养”资源要素。建议通过整合养老、医疗和康复资源,增强制度、技术和服务等方面的保障能力,实现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和家庭的有序转接。三是科学规划设施布局。制定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将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纳入国土规划统筹安排,倡导养老机构与康复、医疗机构毗邻而建,实现资源共享。优化用地政策,减轻养老服务用地成本;对经营性养老用地签订强制性监管协议,加大联合监管力度。四是强化工作绩效评价。将康养体系建设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开展多部门联合监管,同时完善康养体系建设质量评价标准。

二、健全配套政策体系。一是建立老年人能力评估体系。目前医保、卫健、民政等部门对老年人能力评估有不同的制度规定,且尚未形成数据共享共用。需要统一老年人能力评估体系,定期开展评估和筛查,不断完善老年人健康数据,精准管理康养服务需求与供给。二是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国家、省市政策框架内,进一步完善长期护理险政策,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受益群体。三是加强养老机构医保政策支持。当前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保协议管理要求相对较严,建议通过适当降低药品常备数量、比例、等待时限和面积等方面标准,推动康养机构发展。四是建立康养激励制度。建立普惠性康复服务补贴发放制度,鼓励按工作量发放报酬或核增绩效等方式提升医疗或养老机构提供康复服务的主动性。

三、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除南通理工学院、江苏工院等已开设相关康养护理专业的院校,积极引导和支持其他高中职院校以及职业培训机构将教育资源向养老专业倾斜。利用再就业援助和公益性岗位等优惠政策,吸引有就业意愿的失业人员加入到护工队伍。以各级康复机构为平台,加强康复能力培训,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建立养老从业人员入职补贴、工资待遇与专业技能等级挂钩制度,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对内设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和康复医师、康复技师人数配比作出规定,对养老护理员、康复技师、在市级以上技能大赛上获奖的人员等给予补贴与激励。

四、提升服务技能品质。一是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鼓励现有康复护理龙头企业参与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做实签约家庭医生健康服务内容,提升康养服务企业和组织的服务能力。培育发展养老服务行业协会等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支持公益慈善组织参与养老机构建设、养老产品开发、养老服务提供等事务。二是支持有条件的康养龙头机构开展深度医养、康养协作,延伸康养服务供给,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养老护理服务。适度引进品牌养老服务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管理运营,开展服务教育培训、研究交流、咨询评估。三是推广康复适宜技术应用。针对延缓和治疗慢性病、老年康复等方面,深入探索行之有效的康复方式。

五、探索数字+智慧康养。大力发展“互联网+养老服务”,融入南通市城市整体规划,充分对接智慧服务平台,搭建养老服务超市,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精准链接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推广智慧终端应用,创新出入管控、视频监控、安全监测和智能相伴等智能养老服务场景在居家和机构的实际应用,建设家庭养老床位和智慧养老院。构建社区养老服务O2O网络平台,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整合社会各类服务资源,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为老人提供信息化、智能化和多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

六、培育康养产业链。积极培育康复辅具产业,打造旅居康养基地,探索建立康复辅具与老年用品展示中心和区域性康复辅具洗消中心。推动智能健康产品研发,加大养老服务应用技术的创新,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利用智能腕带、智能药盒、智能血糖仪及相关移动应用等智能化软硬件产品,提供老人出行定位、突发事故报警、健康实时监控和日常用药提醒等。

(发言人系市侨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