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强化基层社会治理,提升治理能力水平”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有事好商量”激发基层治理新效能
特邀界 江建春
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近年来,崇川区政协有序有力推进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工作,促进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机融合,提升了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我区“设立协商议事室,做好基层治理”的报道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关于丰富有事好商量基层实践的理论文章在《人民日报》刊发。我们的经验做法主要有三点。
一、搭建“能协商”的平台。突出因地制宜、融入共享,建成街道、村、社区及界别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196个,在全市率先实现协商议事室建设全覆盖,把协商平台送到了群众家门口。实施示范点位打造工程,带动全区协商议事室建设提质优化。实践证明,搭建健全规范、运行有效的平台载体,推动“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促进基层治理主体广泛多元。
二、落实“善协商”的要求。研究制定推动协商议事工作走深走实贯通配套的文件,着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工作效能。采取党政点题、群众出题、委员荐题、网格筛题等方式广泛征题、精准定题。坚持“不调研不协商”,将商前调研与政协开展的视察调研、专题协商、提案办理等工作结合起来。协商中,通过“请进来、走下去、联起来”,多请群众说、多让大家议,促进不同思想观点的充分表达和深入交流。建立政府与政协联合督办工作机制,推动协商成果落地见效。实践证明,通过有事好商量 引导群众有序参与、理性发声,可以更好的夯实基层治理的群众基础。
三、体现“真协商”的成效。突出有事好商量平台“离人民很近、与群众很亲”的特色,灵活运用“固定+移动”“集中+分散”“线上+线下”等多种协商议事形式,推动各方参与、集思广益。近年来,开展“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高执法水平、厚植为民情怀”“助力化解信访突出问题”等协商议事活动2400余场次,助推解决各类民生问题2100余个。实践证明,“民事民议民治”,不仅增强了群众自我解决“小事难事”的信心,更促进了社会治理模式的优化。
实践中,我们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短板。比如,有些协商议事活动中,委员作用发挥还不够好,提出的对策建议针对性、有效性还不够强;有些协商议事活动满足于“谈过了、议过了”,成果转化落实还不够好。
下一步,建议着力优化协商议事工作“四项机制”,不断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新效能。
一是优化委员联系群众机制。委员是推动协商活动开展的骨干力量。要坚持依托界别、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原则,不断优化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的制度机制。要探索“协商议事+”的委员集成式履职新模式,通过分片分组挂钩联系,推动委员依托议事室常态化开展政策宣传、民意收集、志愿服务等活动,在深入界别基层、深耕调研协商、深化成果传导等方面下更大功夫。
二是优化工作分层联动机制。要提高建言质量,就要发挥政协组织“专”优势、“联”的特点。建议在市政协及县市区政协层面,要强化协商议题的动态分析,典型案例的宣传推广,各方力量的统筹协调。在乡镇、街道及村、社区层面,要建好用好协商议事人才库,解决好基层协商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在基层协商议事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和前瞻性的问题,要视情况上升为县市区政协的协商议题,将其从“个案式”议事转化为“政策型”协商。
三是优化议事流程闭环机制。要做好协商议事的“后半篇文章”,就是要形成工作“闭环”,让“议得好”向“落得实”转化。要推动党政部门积极参与协商议事活动,宣传政策法规,回应群众关切,主动解决问题。要把民主监督作为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成果转化的“试金石”,通过邀请部门领导、专家学者、界别群众等参加民主监督活动,对协商建议责任落实情况开展“回头看”,推动形成党委政府更加重视,委员履职更有动力,各方互动更加良性的工作格局。
四是优化协商氛围培育机制。传播协商文化、弘扬协商精神,是有事好商量常态长效的社会基础。要通过政策宣讲、业务培训、艺术熏陶等形式培育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中华民族优秀协商文化。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综合运用各类媒体报道协商议事的生动实践、特色经验。协商议事中,要坚持建言献策与凝聚共识有机融合,引导群众既充分表达诉求,又理性平和沟通,着力让协商的过程成为深入群众、依靠群众的过程,成为思想引领、释疑增信的过程,成为解决问题、钝化矛盾的过程,通过有事好商量出办法、聚共识、固团结。
(作者系崇川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