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加快海洋中心城市建设 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
致公党界 施文瑜
《江苏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指出,要推动南通市建设具有江海特色的海洋中心城市,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南通建设海洋中心城市机遇和挑战并存。
从机遇看:一是全球“蓝色经济”释放巨大能量。向海发展成为主要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共同选择,全球海洋经济版图深刻重构。南通在地理区位、经济腹地、海洋产业、港口与物流以及城市生态环境、营商环境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二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多重国家战略机遇在南通叠加赋能,蕴藏巨大发展良机。三是产业与消费升级带来巨大发展潜能。海洋旅游、高品质海产品、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海洋大消费大健康领域需求日益旺盛。四是地方政策机遇凸显。江苏省、南通市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有较为系统规划和政策驱动。
从挑战看:一是南通受上海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虹吸效应明显,国内其他城市也在加紧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涉海优质资源要素竞争激烈,航运中心地位较弱。二是南通在海洋科技与创新、海洋金融与法律服务、海洋文化方面短板明显,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洋新材料等重点海洋产业体量不大,海洋经济结构矛盾突出。三是海洋治理话语权较弱,生态环境建设略显不足。“碳达峰、碳中和”对海洋开发与保护提出更高要求,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约束加大,全域化沿海高质量发展格局有待进一步深化。
现就加快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打造世界级海洋产业体系,强化优势引领作用。围绕国际航运标准和要求的提升,提高功能性船舶、关键专用装备以及针对节能环保要求的设计研发能力,承接国际设计业务,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发展生态、健康、绿色、安全养殖模式,做大水产养殖业。用好江海资源优势,推进狼山邮轮母港、洋口港风景区等滨海旅游业开发建设。探索海上风电制氢、深远海碳封存、海上能源岛等新能源技术,加快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品研发,积极打造海洋产业龙头企业。
2.建设港口物流与航运中心,提升资源集辐能力。以上海国际航运副中心和江海联运枢纽港建设为契机,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加快建设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形成“江出海、海进江”江海联运优势,打造现代化湾区,确立航运枢纽港的地位。探索国际自由贸易港建设,加快航运开放与创新,提升口岸通关能力,优化海事服务效能,吸引航运企业投资入驻。加大5G、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加快智慧港口建设。与江苏省港口集团、上海港口集团加强合作,实现港口群协同发展,提升南通港口集辐能力。
3.整合海洋科技与创新资源,助推新旧动能转换。发挥好南通现有国家、省级海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作用,规划建立海洋类国家工程中心、海工装备重点实验室、海上风电装备测试平台等涉海创新平台,支持企业围绕关键领域共性技术或装备设立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原创技术,着力构建科技型企业为主体的海洋产业创新体系。利用现有省级海洋类重点实验室、海洋科研所和海洋类院士工作站,加强与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等合作,谋划组建省级海洋研究院,引进更多国家级海洋研究中心入驻南通。
4.搭建金融与法律服务平台,推动短板创新发展。编制海洋经济发展重大项目的系统性融资规划,搭建海洋金融融资平台,引导各类金融服务机构、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及社会资本投资重点海洋产业项目。探索设立海洋开发银行,引入国际性金融机构,提升金融贸易核心要素资源配置能力。搭建海洋法律服务平台,培养和引进海洋法律专门人才,推动航运交易、航运融资、海事保险、海事仲裁、船舶经纪等海事金融与法律服务创新发展。
5.发展海洋文化与海洋治理,扩大城市影响力。积极推进具有江海特色的海洋文化建设。挖掘张謇盐垦文化和“海丝”世界自然遗产金子招牌影响力,办好“南通江海国际文化旅游节”,筹建海洋文化展览馆和海洋科普基地。积极承办各类海事会展,加大城市形象宣传和大文化品牌的宣传。打造高度聚合的海洋开放合作高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海洋城市的交流与合作,拓展与世界著名海洋中心城市的蓝色伙伴关系。密切与国际知名海洋治理组织的协作关系,积极承办海洋主题交流活动,提升南通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参与度和影响力。
(发言人系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