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关于促进南通船舶海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来源: 经科委 发布时间:2024-09-14 字体:[ ]

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聚力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关于促进南通船舶海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九三学社南通市委员会


船舶海工产业是南通六大千亿级重点产业集群之首,全市现有造船企业40多家,现有船舶配套企业近500家。南通船舶海工产业链入选全国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建设试点”,南通、泰州、扬州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先进制造业集群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

虽然我国船舶制造行业正处于高速成长期,但受疫情、中美贸易战、美国对华技术封锁等错综复杂的不确定因素影响,依旧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面临的众多挑战。

一是盈利能力总体偏弱。船舶海工产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盈利能力明显偏弱,普遍存在增产增量不增利的状况。主要原因有:主要设备和原料价格普遍上涨,例如铁矿石价格上涨直接导致船用钢板价格频频拉涨,船用油漆价格涨幅也超三成;部分关键设备严重依赖进口,例如一些豪华游轮配套设备主要依赖进口,设计、专利使用费等大大增加企业经营成本,不少进口设备是国产设备的2-3倍;用工成本持续提高,船舶海工企业从业人员工资水平呈现逐年提升态势。

二是关键技术依赖进口。我市船舶海工企业在局部技术短板依旧突出。如:船舶设计水平落后日、韩,虽然生产阶段设计普遍采用三维设计,但初步设计阶段仍然主要采用二维技术,初步设计与生产设计衔接不畅;LNG船液货舱维护系统、海工系泊系统等海工装备关键技术严重依赖国外;船舶自重、能效水平、绿色环保等方面的综合性能落后西方国家;主机、螺旋桨、舵以及推进方式等基础性研究薄弱;焊接技术仍处于由半自动化向机械自动化焊接迈进阶段。

三是技术工人长期缺口。船舶海工行业由于作业环境差、危险系数大、商业配套不完善等原因,导致新一代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船舶行业相关工作,船舶企业尤其是民营船企“招工难、留人难、用工贵”问题比较突出。目前,南通船企大多通过劳务派遣形式用工,劳务人员多以安徽、江西、贵州等省外人员为主,人员流动性大,电焊工、油漆工等技术工人的需求缺口尤其严重。

四是融资成本居高不下。船舶海工产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由于当前新船预付款比例下降,船企需要为生产垫付大量资金。我市船舶海工企业大多采取贷款方式,融资的可选择性小;融资渠道方面,由于金融机构自身专业性不强,而且与船舶专业的合作也不密切,经常以防范风险为由严控船舶行业贷款。综上因素,民营船企资金压力巨大,特别是由于出口船舶预付款保函业务受限,部分船企的意向订单无法生效,严重制约了船企承接新船订单。

为此,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强产业融合,破解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难题。用好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带来的“虹吸效应”,与上海、苏南等城市在船舶设计、配套研发、技术培训等方面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引导船舶海工企业形成合力;引导船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联系与合作,保障生产经营的流畅性,避免原材料、设备等延期影响船舶交付;跟踪研判人民币汇率和钢材价格走势变化,树立风险中性理念,采取锁汇、签订长期供货合同等方式对冲风险;适时与原材料供货商签订长期采购协议,锁定主要供材成本,避免企业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

二是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破解关键技术卡脖子难题。技术创新是船舶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建议市委市政府从市工业发展基金中对建立技术中心的船舶企业、船舶海工配套设施进行技改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和流程再造的企业给予奖励;加快提升船舶海工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推动绿色智能船舶、深海装备、极地装备等新技术新产品应用;要积极依托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研创新平台推动我市船舶海工产业提质升级;把握发展机遇,扩大我市已有技术优势,稳步推进海上风电安装船、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FPSO)和绿色能源装备研发等。

三是进一步强化人才招引,破解劳动力长期短缺难题。培育高端领军人才,政府及企业加强与教育机构的合作,建立教育基金,培育船舶海工类技术研发人员和高级技工,通过人才专项奖励实施办法,培育引进领军人才加大人才储备。进一步加大对船舶工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修订职业教育教学大纲、健全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我市建设成为造船强市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积极对接人口大省,加大对一线劳工的招引力度,积极改善工作环境,进一步完善船舶工业园区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同时制定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优惠政策,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吸引他们在南通扎根

四是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破解资金保障长期不足难题。鼓励企业上市融资,落实南通支持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培育多元化的融资体系,实行“一企一策”的授信政策,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瓶颈,为船企承接大型订单、兼并重组、技术研发等提供资金支持;在项目审批、工商注册变更等方面积极支持现有船舶海工企业通过股权变更、兼并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措施改善经济状况,通过改造提升原有基础设施、优化流程等提高生产效率;持续落实留抵退税、出口退税、研发加计扣除、降低社保费率等减税降费政策,确保企业应享尽享各项优惠政策,降低企业营运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