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关于南通精准融入上海大都市圈产业链的策略建议

来源: 经科委 发布时间:2024-07-11 字体:[ ]

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聚力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关于南通精准融入上海大都市圈产业链的策略建议

民盟南通市委员会


近年来,南通秉承张謇企业家精神,坚持产业立市、制造强市,现已形成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规上工业总产值超万亿。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加速向纵深推进,南通虽然在打造协同发展新标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建成了一批跨江合作园区和平台载体,但目前产业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是从区域层面来看,城市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上海大都市圈城市群中,8个城市发展高端装备产业,7个城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5个城市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其中多数产业均为南通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相关产业将面临着激烈的区域竞争。

二是从产业结构来看,主体产业仍为传统产业。南通位居前三的规上制造业分别为纺织业、金属制品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即使是规模已超万亿的建筑业,仍以“用人多、垫资大、利润薄”的房建为主,现阶段主体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产业升级转型滞后于苏南地区。

三是从产业链位来看,新兴产业多位于配套环节。由于产业链配套不完整等现实问题,导致南通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相应产业链的中低端环节。在集成电路产业中,南通虽拥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但集中在后端封测环节,在设计与制造两大核心环节鲜有涉及。

四是从企业联系来看,“内循环”特征较为明显。即使是苏通大桥、沪苏通铁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成,以南通为核心的网络子群仍处于长三角经济网络的边缘位置。甚至是南通经济总量破万亿大关,区域内企业联系也未实现从边缘节点到重要节点的跨越升级,而是主要表现为主城区与下辖县市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主动策应上海大都市圈构建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历史机遇,提升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影响力,推进南通产业更高质量发展,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精准把握产业基底,科学规划产业定位。要系统梳理南通产业家底,全面构建企业大数据库,基于六大产业集群、16条优势产业链绘制全市产业地图,明确产业区域布局、行业分布。各个产业职能部门要形成合力,依托张謇企业家学院这一平台,对内着力融合南通企业资源,对外主动对接上海大都市圈内各个城市“产学研”资源,从而为南通各类主体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等在区域内找准定位。

二是主动融入都市圈产业链,持续强化产业协同合作。要以《沪通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协同发展南通行动方案》等方案为蓝本,优化南通嵌入上海大都市圈产业链协同发展顶层设计,基于自身的产业特征,以《上海市产业地图》为重点,科学编制《南通协同上海大都市圈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深化六大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规划,细化16条优势产业链全景图,谋划潜在新兴产业推进方案,配以相应的政策清单,建立“1+6+16+X”产业协同发展体系。

三是探索“双向飞地”模式,构建“共建共享”机制。要充分借鉴苏州等临沪城市与上海创建的科创飞地、离岸创新中心等“反向飞地”合作模式,以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苏锡通科技产业园等现有“飞地”平台为基础,在上海、苏州、无锡等地区设置“反向飞地”,构建从实体转移到创新资源流动链接、从空间扩张到面向创新存量消纳、从单纯资源置换到平台共建共享的双向协同“城际高速通道”,有效解决阶段性龙头企业落地不足、新兴尖端技术创新不足、顶级领军人才招引不足等突出问题,构建更为开放前沿的合作生态系统。

四是锚定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合作敢为敢先。要充分依托上海大都市圈科技创新共同体的作用,深化南通与上海大都市圈科创资源互动协同,立足南通产业基础优势,精准把握上海大都市圈内各类大院大所与地方合作的潜在需求,充分梳理分析对南通产业科技发展具有潜在助力的重大技术成果,借鉴苏州经验,编制发布“南通·大院大所合作热力图”,持续推动南通与上海大都市圈内优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引导更多优质科技成果到南通转化落地。

五是瞄准重点产业领域,共建区域产业集群。要依托南通自身的产业基础和特色,紧扣包括上海浦东新区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北转型”宝山区的邮轮、新材料、机器人等优势产业,向国家积极争取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相关的配套扶持政策,建立起产业集群跨区域协同培育机制,加强跨领域、跨产业、跨集群深度融合,设立区域间、集群间合作项目,构建跨集群伙伴关系。围绕“一集群、一龙头、一机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南通要率先出台实施方案,予以规划引领与政策指导,做到积极作为、主动作为、有效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