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关于做大做强我市农业产业联盟的建议
致公党界委员 林 峰
发展农业产业联盟,对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产业、培育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20年以来,我市着力建设“7+2”农业产业联盟发展模式,立足南通特色优势产业,统筹谋划,稳步推进,取得较好进展,目前已实现营销额超200亿元,拥有农产品品牌112个。
一、产业联盟运营中的主要问题
(一)顶层设计方面,联盟制度研究深度不够。我市农业高、精、尖深加工企业不多,“量大质不优”“类多品不特”“产多加工浅”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还不充分,仓储、冷链、物流、信息咨询等服务较为缺乏,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没有形成全产业链优势互补的良性局面。如何从联盟的制度设计上来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研究还不够深入。
(二)自身建设方面,联盟的组织号召力不够。尽管政府部门做了细致的沟通,大力的宣传,有的企业对是否加入联盟还有动摇,对联盟的发展缺乏信心,规模企业担心只有投入没有增加收益,中小企业担心加入联盟信息互通后,市场被规模企业抢占等。
(三)政策指导方面,扶持的力度和精准度不够。宏观上看,受贸易摩擦、新冠疫情等影响,我市外向型农业受到较大冲击,通过政策扶持抵御大环境影响的力度不够。微观上讲,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用工成本节节攀升,影响了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增幅,联盟如何提高扶持力度和精准度,考虑的还不够细致。
二、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推动产业提档升级。一是强化品牌提升。针对品牌多而不强的特点,鼓励强强联合,集中联盟优势力量打造在全国家喻户晓的品牌,提升南通农产品的整体影响力。二是推动技术创新。鼓励联盟与高校、科研机构对接,加强产学研合作,将传统农产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如生态型、功能型、有机型农产品,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三是打通全产业链。联盟应充分发挥信息优势和协同功能,畅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四个环节,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业结构。
(二)加强自身建设,增强联盟组织能力。一是完善组织体系。对条件成熟的特色产业,推动成立产业发展联盟,促进抱团发展。在市农业农村局设联盟秘书处,负责统筹、协调、推动各联盟的联动发展。二是加强优势互补。联盟应科学分析各县(市)区产业特点,差别化发展特色产业,减少同质竞争,引导上中下游良性互动。三是注重人才培养。完善政策保障,吸引中青年人才回乡创业,同时将留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组织起来,形成老、中、青梯次队伍,联盟组织培训学习,培育一批熟谙农业农村,懂技术、懂市场、懂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三)加强政策指导,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一是大力发展电商。联盟应加强与抖音、淘宝等重点电商平台的洽谈合作,加大线上销售力度,提升经营者的产业发展信心。二是强化交流合作。组织“走出去”,与长三角主要城市(上海等)开展农产品推介展销会,有针对性推出适合的农产品,提升南通农产品的整体效益。三是做到政策精准。联盟应发挥桥梁连接功能,推动市、县、镇三级政府联动,围绕发展目标,找准扶持对象,鼓励支持第三方金融机构参与融资,推动规模化生产,激发产业活力。
(四)学习先进经验,发挥联盟社会功能。积极借鉴京津冀生态农业产业联盟等发展成熟的联盟经验,一是开展农业生产领域调查研究,为政府制定完善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提供专家咨询服务;二是科学制定联盟章程,推动农业领域规范、有序发展;三是建立农业信息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四是开展国内外或区域性农业产业研讨交流,为各单位提供交流与合作平台;五是推动产学研深化合作,建立农业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的沟通对接机制等。
(发言人系致公党南通市委副主委兼社会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天科技集团监事、科技发展部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