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构建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

来源: 港澳台侨和外事委 发布时间:2023-04-21 字体:[ ]

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全力办好民生实事,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构建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

妇联界  吴  芜


学校体育教学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我市作为体育强市、教育强市,体育教学历来备受重视,但面对新形势,我市中小学体育教学在贯彻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法规政策方面还存在问题,尤其是疫情防控形势下体育教学成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一块短板,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据调研,我市中小学体育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对体育课重视不够。全社会对做好体育课教学的重视度还不够,大部分人觉得只要抓好语数外等基础课程就行了,要不就发展乐器、美术方面等特长。有些学校出于所谓“安全”和疫情防控等因素,在不得不压降课程时,首先将体育课停课、压缩,或者安排的体育课大多流于形式。

二是教学内容相对随意。体育课教学应试教育的目的性还较强,大多数体育课程主要围绕体育考试项目开展。在疫情防控新形势下,日常的教学大纲执行度较以往更差,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教师上课随意度较高。国家体质测试执行存在偏差,存在部分项目基本上没人练习,部分项目空对空练习等情况。

三是场地器材不到位。部分学校体育场地太小、体育器材和设施不足。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频繁,体育课所需的场地和器材在家庭环境下是不具备或不完善的,造成体育课网络教学不正常。同时,居家教学后由于中小学生学习压力大,缺乏教师面对面的督导,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明显减少。

四是线上教学质效一般。体育学科网课的经验和评价体系都不健全,线上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高。加之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大量使用,让部分中小学生对网络和游戏产生了兴趣和依赖,体育运动减少,致使出现肥胖率居高不下,上下肢力量发展不平衡,耐力素质持续下降、视力下降戴眼镜的学生越来越多等问题。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提高体育课教学重视程度。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学生家庭各方面都要提高对体育课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强对体育课重要性的宣讲。各县(市)区学校不得随意压减体育课教学时间,要尽最大可能保障体育课教学的正常秩序。居家教学时,学校要做好应急预案,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指导学生高效完成各项体育课教学任务。同时,家长也要密切配合学校和老师,切实做好体育课的组织,让孩子尽可能多的时间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保持健康体魄。

二是推动体育课教学标准化建设。建议教育部门牵头推动体育课教学内容的标准化建设,以国家体质测试为依据,开足开齐所有规定的科目(如体操、投掷),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竞赛来强化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要淡化应试氛围,引导学校和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观。要突出体育课教学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督促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技能方法,更要让学生明白动作的作用、原理及其安全知识,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理论基础。要按照最新的规范和新形势要求,系统性考虑体育课教学项目的均衡性,做好科学的教学规划,及时修订调整教学大纲。

三是完善居家教学的设施保障。建议加大对体育教学设施、设备、场地的投入力度,强化体育场地的标准化建设。可积极对接体育器材研发机构,有针对性开发富有特色的教学器材和辅助训练工具,提升体育课教学的设施设备保障水平。要依据新形势下体育课教学的新特点,推动体育课教学内容多样化,在居家教学时,能适当简化的课程项目应适当简化,能通过调整教学顺序实现教学统筹的,应根据实际适当调整。要盘活利用社区、体育馆等校外公共体育设施资源,在居家教学时,可推动校外体育设施资源向中小学学生家庭倾斜,让学生居家或在家门口就能利用身边的体育设施完成学习任务。

四是拓宽体育专任教师来源渠道。建议教育部门做好体育课专任教师人才规划,加强与体育部门、相关体育院校的对接联系,争取更多体育人才向中小学校倾斜,建立健全优秀退役运动员作为体育课教师来源渠道的机制。教育部门可探索非体育教师参与体育教学的工作机制,使其达到参与体育教学边缘性工作的能力,并适当安排相关体育课程的辅助性教学工作。要出台政策鼓励学校体育教师就近参与校园训练,允许体育教师按相关规章制度进入非本人单位校园、相关体育场地和场馆开展训练以及公益性质学生培训辅导,提升体育人力资源的有效流动性。

五是强化体育课教学质效评估。建议建立政府职能部门主导,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体育课程质效评估机制,科学设计教学互动内容,建立层级有序、长短结合、时效相宜的体育课教学质效评估实施体系。要逐步调整优化中小学体育课评价的分数结构,探索阶段终结性评价与最终性考试结合的形式,提升体质监控的时效性。要将基层教学成效作为体育教师绩效和评优的重要依据,鼓励体育教师投身体育课教学研究。要重视教学中的运动损伤的发生,理性认识体育学科的特殊性,采取必要措施打消教师顾虑,定期组织教学技能比武,提升教师素质。

(发言人系民盟南通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