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

来源: 经科委 发布时间:2025-08-28 字体:[ ]

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构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

农工党南通市委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南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工业资源走在长三角前列。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探索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南通建立具有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对于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南通市以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为重点,建设了一批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智能制造园区;聚焦网络音视频、网络游戏、电子商务、生活服务等领域,依托南通市数字文化产业园,打造了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数字文化产业集群。但与此同时,产业数字化方面仍存在4个瓶颈:

一是基础配套仍显不足。数字规划布局仍有待改善,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无法满足创新发展与市场需求。

二是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不够。大部分中小企业在采购、生产和运营等环节仍以人力为主,五金、模具、化纤等行业的小型企业仍采用传统的粗放生产运营模式,未能实现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

三是产业数字化的扶持不够。政策及资金支持力度、监管体系滞后于数字经济的发展。

四是人才供给不足。数字人才的培养不能很好满足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需求,本地院校培养的数字化人才流失严重。

为此建议:

一是基础配套建设与长期规划相协调。要整合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功能性的基础设施,扩大基础设施服务范围;构筑跨领域的大型数据中心,在此基础上制定关于大数据处理及运用的策略。要推进数字基础设施与交通、能源、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要优化全市数据中心布局,充分发挥阿里巴巴等云计算中心服务效应,支持秦淮、云数、国动全奕等数据中心项目加快建设运营,推进风电科技研发、风电智慧大数据、遥感大数据等特色数据中心建设,加快云计算、边缘数据中心的建设和应用。同时,要提前规划可能带来革命性变革的专项领域,比如碳基芯片、量子计算、量子通信以及人工智能;积极推进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数字化发展战略,比如针对制造业和农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偏低的问题,必须积极推动数字化产业链延伸,加快推进制造业、农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农业部门数字化服务水平。

二是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相融合。要积极抓住数字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全面实施“数字技术+先进制造”“大数据+产业集群”等战略规划,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加快数字平台建设,推广网络化协同设计与制造、服务型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模式,鼓励企业建立工业大数据技术创新中心,促进制造业从网络和设备数字化升级向制造全流程、全环节的数字化延伸。要积极推动软件、集成电路等基础“旧”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以如皋软件园、海安软件园2家省级软件园,南通星中国际青创园等5家省级互联网产业园为基础,重点突破分布式存储等关键共性核心技术,推动自主软件创新发展。要以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为重点,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建立本地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资源池,开展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免费诊断服务,培育一批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

三是政策引导与金融支持协同保障。政府可建立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咨询、技术支持、市场推广等服务,同时可以简化审批流程,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门槛和成本,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数字化转型。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为信息安全管理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加强对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信息安全监管,保证数据仓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保护个人信息;建立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信息安全应急机制,明确应急响应流程和措施,确保在突发信息安全事件时能够及时响应和处理,最终实现网络空间的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数字化营商环境。此外,加大金融信贷的支持力度。通过“苏服贷”“苏科贷”“苏信贷”等专项金融产品,扩大数字经济领域信贷投放。充分发挥南通市产业投资母基金、南通创新发展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设立数字经济领域股权基金。

四是吸引人才与培育人才相结合。构筑包含全部数字发展元素的创新型智慧城市,优化居民生活环境,从而提高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真正留住优质数字人才;大力推广并执行“南通人才新政”,采取各种形式的人才激励措施,在教育、医疗、居住等方面提供充分的惠民政策,以提高人才的归属感;加快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夯实数字技能人才发展的产业环境;推动人才工作数字化转型,打通各部门间数据壁垒,建设覆盖全市的人才大数据体系。同时,本地高校要特别注重中高端的数字化人才培养,为南通产业创新持续供给优质人才。要完善“引企进校”等多元办学机制,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提高人才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政校企共建数字技能人才培训平台和实训基地,聚焦数字技术新职业新工种和紧缺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立数字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和多元化评价机制,开展数字职业技能竞赛,为“数字工匠”提供切磋技艺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