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赓续江海文脉,大力发展人文经济”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赓续江海文脉,构建通城全域旅游新气象
工商联界 张斌辉
全域旅游是把一个行政区域全部当作旅游景区来规划和建设,旅游产业在区域内全资源、全时空、全产业、全社会覆盖,产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单一产业向综合产业转变,从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变。近年来,国家和江苏省的全域旅游系列政策为南通全域旅游发展带来战略平台和机遇,后疫情时代为长三角巨大的旅游消费市场和潜力带来巨大市场机遇。
不可多得的自然禀赋和文旅资源,扑面而来的江风海韵,让这座水韵之城充满灵秀气息。但是南通旅游业发展还存在诸多欠缺。一是资源开发与区位期待不匹配。二是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三是产业发展与文旅推进不匹配。四是旅游服务与产业发展脚步不匹配。五是品牌营销与时代发展不匹配。因此,需要理性引入全域旅游先进、创新的理念,实现南通市旅游“从江海观光到休闲度假,从各自为战到整合发展,从景区独秀到点线面全域绽放”的转变。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围绕传承、突出特色,积极塑造系列化品牌形象。围绕崇川“崇心境见、川悦幸福”、通州“通天下、州如画”、如皋“如皋如歌、长来长寿”、启东“日出江海、梦起东方”、海门“张謇故里、诗画海门”、海安“河豚之乡、休闲海安”、如东“五彩如东、如来如愿”和开发区的工业旅游目的地、苏锡通的“长江文化、南通地标”和通州湾的“精致乐活产业城”,高位统筹、谋篇布局、系统梳理现有问题、精确制定发展定位,系统挖掘制定重点建设提升项目、合理规划空间指引,构建通城全域旅游新蓝图。
二、打响“绚美长江、缤纷黄海、文华运河”三大主题。南通长江沿线产品以休闲观光、生态度假为主。一要高位统筹,突破沿江资源多而不全,缺少整合、缺乏核心引领、缺失长江特色的短板。全力打破“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的困境,持续建设沿江生态景观带、把生产岸线打造成生态岸线,同时丰富休闲配套设施、实现从“临江”到“滨江”的碟变。二要打破滨海资源特质不突出、沿海开发空间受限多、文旅产品点状且单一的缺陷,进一步强化特色打造、知名度构建,提高开发利用程度,让黄海更加缤纷、唱响中国。三要以运河为纽带串联起张謇文化、红色文化、长寿文化、盐文化和垦牧文化,活化文化业态,打造南通文化标杆、城市精神内核。把优质的生态环境和长寿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足量转化,提高市场知名度。
三、加强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文物主题游径正成为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系统工程、文旅融合的创新工程、文物和文化遗产富集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工程。文物主题游径分为中国、区域性、县域三个层级。从省市层面,区域性文物主题游径以跨省域的战略、工程、山川、道路为依托,是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重要组成。从县域层面,县域文物旅游游径是以文物带动保护利用各类文化资源、盘活激活各类文化场馆、整合融合自然旅游资源项目、高质量发展全域旅游、塑造提升县域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重要途径。南通要更多考虑战略性引导、软硬件兼顾、多功能系协调,把技术空间与文化心理、旅游地理相结合,把游径与文物旅游风景道、文化遗产旅游廊道的属性特征相结合。加强建设兼有步行骑行和车行交通属性的文物旅游风景道、以文物和遗产为主体的文化旅游廊道。合力讲好南通文物故事、擦亮文博之乡名片。
四、构建全产业融合大格局。打造通城全域旅游更要积极发挥旅游产业渗透整合优势,以旅游要素升级为契机,鼓励业态创新,加强链接和拓展,全面提升“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完善旅游产业要素体系,推进旅游产业要素多元化、品牌化发展,打造新业态。围绕打响特色美食品牌、丰富提升住宿体验、提供多元出行方式、打造全域畅游体系、开发创意旅游商品、主客共享娱乐活动,大力实施“+旅游”战略。
五、全面谋划全域旅游工作主要任务、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和保障机制。做大做强全域旅游必须突出旅游项目招引工作,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样板工程。实施文旅融合发展工程,强化文化赋能、红色旅游、跨界融合、新兴业态培育、海洋旅游建设。实施旅游品牌创塑工程、旅游全产业链提升工程和旅游消费拓展工程。做细做实旅游交通、旅游标识、智慧旅游、旅游服务等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构建全域旅游集散体系、探索高速公路服务区文旅主题化建设和旅游风景道建设,谋划开通沿江沿运河水上游线,多元化构建自驾车服务营地体系。构建“大旅游”工作格局、健全“多要素”保障体系、强化“抓落实”责任机制。
(发言人系通州区政府副区长、区工商联(总商会)主席(会长)、南通市工商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