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加快海洋强市建设,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延链培优 系统谋篇 加快建设现代海洋强市
侨联界 崔宇青
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思考和谋划的重大课题,总书记十分关心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亲切嘱托并作出重要指示。2023年江苏印发《江苏省海洋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其后南通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贯彻落实省规划的行动计划,组织编制南通“十四五”沿海发展规划,以工笔绘就蓝图,南通海洋产业发展路径更加清晰;以链主带动产业集群,沿海项目集聚效应加速释放;以科技引擎驱动产业提档升级,抢占海洋前沿科技制高点。2023年,南通完成海洋生产总值2487.1亿元(2022年2317.1亿元),比上年增长7.3%,占全省25.88%(约占四分之一)。但作为经济高地、制造大市,对标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南通海洋经济发展仍是相对“短板”。从海洋大市到海洋强市,仍面临严峻挑战。在上海、青岛、深圳、宁波等港口城市全力冲击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当下,南通勇挑“建设全国富有江海特色的海洋中心城市”重任责无旁贷。
一、南通海洋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海洋产业发展的基础相对薄弱。从发展历史来看,南通以往没有把发展重心聚焦在海洋,导致南通海洋经济的总量及在全市经济大盘中的占比并不突出,与广东、山东、福建三省的海洋城市相比,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存在差距。究其原因,南通海洋产业发展的基础在某些领域禀赋较弱,例如海洋牧场发展相对较弱,名贵海产品的养殖难度较高;沿海以淤泥质海岸为主,滩涂面积大,建港条件不及广东、山东等。
(二)海洋产业层级还需进一步提升。传统海洋产业仍旧占据主导地位,海洋战略新兴产业占比较低、优势产业下海难,海洋现代服务业规模有限,科技创新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产业层级提升需要。陆海产业衔接还不够,海洋新兴产品、核心零件、高端装备等基础关联产业严重滞后于海洋现代化发展需求,对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等主要海洋产业与盐城、连云港存在同质化现象,产业科技含量不高,与实现产业特色化、高端化、集聚化的要求还存在差距。
(三)港产城融合发展水平还不太高。南通及连云港、盐城三个沿海地区的港口、产业、城镇三个子系统的相对实力都比较弱,难以持续港产城一体化系统的运行。在沿海产业园区的商业购物、娱乐休闲等公共活动设施和场所还很匮乏,在人口集聚上明显缺少吸引力,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招工难、留人难”的问题。港口专业化、现代怀水平尚需提升,港口对港城、产业的拉动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港区远离城区,新建港城配套不完善,人口聚集能力有限,对港口、临港产业的支撑作用不足。受地理位置、交通末梢制约、集疏运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影响,高速、铁路等陆地交通设施不够完善,港区内外的交通网络不够全面,江河海水水联运不畅等交通短板问题突出。
二、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筑牢产业底盘,科学统筹“江河海陆”布局
坚持科学规划、精细落地,扎实推进在水陆区域规划、产业发展、协同创新、基础设施等各个领域的统筹协作,有力促进海洋产业与创新要素的有效配置。发挥资金政策支持导向功能,在制定推动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过程中,鼓励沿江地区高水平海洋产业向沿海地区迁移,形成江海联动、水水共生的局面。加大引进海洋龙头企业的力度,加强用地用海要素保障,学习浙江、广东等地海洋强省建设举措,加强财政资金引导,鼓励海洋产业方面的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给民企更多优惠政策,出台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水运江苏”的政策引领作用,推动江海河、公铁水多式联运,带动港航支线航道与沿江、沿海港口码头、物流园区、临港企业布局、铁路货运枢纽的有机衔接,完善集装箱运输服务体系,延展门到门的水路通达链条,更好发挥内河、沿海水水联动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推动物流降本增效。
(二)推动产创集聚,强化全产业链支撑作用
以完善产业链为纽带,以产业融合为核心,补链、展链、强链和塑链,大力发展陆海关联性强的产业,打造高端海洋产业集群。要以园区为载体,加速释放沿海项目集聚效应。围绕优势产业打造全产业链基地,因地制宜,各显“神通”。建造海洋工程装备全产业链基地,加快对高端海工装备涂料以及防腐保护的核心技术研究,打造上游装备设计及原材料—中游配套零部件及子系统制造—下游总装及工程总承包的全产业链条。要进一步发挥“链主”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吸纳产业链细分领域的上下游企业聚集发展,打造更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深蓝利器”。例如,泰胜蓝岛主做海上风电,振华重工专攻起重船等工程船舶和升船平台等设备,中远海运海工专注海上钻探储油平台,中集太平洋主营中小型液化气船等特种船舶等等……各自深耕不同领域,“炼”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从浅海到超深海全产业链“单打冠军”集群。要加快提升海洋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包括集聚高端资源,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强化海洋科技人才战略力量支撑,抢占海洋前沿科技制高点;培育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服务力量,打通“产学研用”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三)加快产城融合,构建宜居宜业滨海城镇
通江达海的独特区位赋予南通发展海洋产业的先天优势,“海洋蓝”成为南通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底色。我市在沿海重点布局洋口港、海门港、通州湾、吕四港四个省级开发园区,以产兴港、港产联动,因地制宜发展临港产业,形成错位发展、协同发展的生动格局。但沿海经济发展需要大量海洋专业人才,当下各园区的人才吸引力还不占优势,人才短缺是近期和较长一段时间内困扰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加快各版块的滨海中心城市建设是当务之急。要立足县、镇、村的不同功能定位,以沿海镇区为基础、内陆板块为轴,不断整合向海经济空间最前沿,优化向海经济空间大后方,积极打造多元化、多层次的沿海城乡集群。因地制宜推动沿海重点中心镇、特色小城镇建设,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城镇发展体系。用足用好沿海重点镇的滨海特色资源,不断完善商业、教育、医疗等功能,推动基础设施与周边地区互联互通,形成畅通快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全面增强向海发展的交通支撑力,使之成为海洋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前沿阵地,逐步建设成为连接大、中城市的纽带,使港口建设与城市建设相得益彰,加速人口和产业集聚。
(发言人系南通市侨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