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全面提升治理效能”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妇联界 杨丽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健全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作用的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推动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中国有近5亿家庭,家庭与社会有着同步发展的关系,基层社会治理的窗口在家庭,家庭是“本”,家教是“术”,家风是“魂”,必须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作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发展的抓手和着力点。
在新时代背景下,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虽然总体上发展较好,但作用仍未得到充分发挥,功能未得到充分实现,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是家庭传统功能减弱。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流动性加强,年轻人生育观发生改变,少子化问题逐渐显现。农村人口大多流向城市寻找发展机会,空壳化问题突出,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现象,这对基层社会治理形成了不小的阻力。
二是家庭聚合功能减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的家庭结构在改变,四世同堂大家庭生活模式逐渐消失,以夫妻关系为核心的小家庭成为社会主流,且抚养老人、养育子女可以通过第三方雇佣的形式来代替,导致小家庭与亲属之间的界限明确,关系疏远,家人之间相互陪伴的时间越来越少,紧密程度大不如前。
三是家庭家教家风的德育功能减弱。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内卷,家风、家教中物欲、功利的思想逐渐增多,对思想品德教育和优良家风的传承逐渐被忽视和淡化,社会普遍存在成才教育重于成人教育的错误观念。
四是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工作的合力还未形成。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但目前家庭工作通常由妇联牵头,缺少必要的行政手段支撑。同时还缺少应有的机制保障,在经费和制度方面的支持较少,缺少家庭教育方面专业化的人才。
许多的基层治理问题来自家庭,如何更好地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把家庭文明建设作为基层治理的落脚点。一是聚焦家庭德育功能。广泛开展家庭文明创建活动,借助新媒体的力量,积极拓宽宣传渠道,通过访谈、宣讲、设立家庭家教家风专题专栏等形式,创作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融媒作品,引导公众关注家庭文明建设。二是及时化解家庭矛盾。充分发挥12338维权服务热线、心晴赋能援助服务队伍的作用,依托有事好商量等平台,及时解答群众的咨询,帮助解决婚姻家庭问题,以家庭的和谐稳定促进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三是提升家庭服务质量。围绕当前家庭领域存在的重难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关注一老一小问题,提供面向家庭的育儿服务,提升家庭婴幼儿照护水平。关注中青年劳动就业、职业发展和婚姻情况等。
二是把家庭教育作为基层治理的关键点。一是强化家庭教育源头保障。家教是社会教化的起点和基础,孩子教育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首先要做到上行下效,家长要以身作则,不仅关注孩子身体成长、智力开发等方面,更要立德树人,培养孩子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二要构建家庭教育服务体系。推动学校、社区家长学校的规范化建设,建强线上线下家长学校,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依托妇女儿童之家、妇儿活动中心等开展家庭教育专题讲座,亲子体验等活动。三是加强家庭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要更大范围地培育家庭教育专业社会组织,扩大家庭教育讲师规模,整合家庭教育指导专家力量,发挥“五老”、巾帼志愿者、爱心妈妈等志愿服务队伍作用,促进家、校、社协同。
三是把传承优秀家风作为社会治理的着力点。一是学习优良家风。中国传统文化海纳百川,家风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基因传承至今,并深深地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思想。要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及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家风,继承和发扬他们留下来的精神财富,赓续红色血脉。二是涵养优良家风。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加大优秀家风典型的宣传,举办丰富的家风故事宣讲、分享活动,引导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安定祥和。三是延伸优良家风。加强家风、校风、行风、政风、党风之间的联系和转化,将优良的家风向外延伸,切实涵养风清气正的政风党风。同时,通过双向互动让好家风形成对社会最大的益处,共同营造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作者系启东市妇联主席、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