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抢抓区域重大战略机遇,加快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抢占氢能新赛道 打造发展新高地
工商联界 薛 驰
《南通市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氢能相关产业链总产值200亿的目标,全力打造氢能产业发展新高地。现阶段,氢能产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想在这新赛道上抢占先机,还需正视当前面临的一些问题:氢能产业应用场景单一,缺少龙头企业领衔;创新基础薄弱,核心技术能力有待提升;氢能相关的基础配套建设有待提速;氢能管理的机制有待完善。为此,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健全管理机制
我市应强化氢能产业链顶层设计,不必“求大求全”,从产业链发展的角度思考,选择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环节,结合地域性差异、自身特点,找准切入点,可重点围绕氢能交通、氢储能、氢发电、绿氢化工等方面,推动技术与市场、供应与需求“齐步走”。政府部门还应建立健全氢能管理机制,明确氢气生产、储运、应用等环节的管理部门和章程,精准对接企业,提高对接服务的效率。制定氢能产业扶持政策,通过政府补贴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明确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建立相应担保机制,鼓励重点氢能企业向龙头企业目标迈进,支持中小民营企业进入氢能细分市场。
二、融入长三角氢能一体化发展格局,提升核心技术能力
长三角地区氢能发展和应用已渐成规模,处于我国氢能发展的第一梯队。建议我市精心做好全面对接长三角氢能产业的文章,密切关注业内动态,加强政策对接、信息交流、人才互通、产业互补。鼓励我市龙头骨干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积极参与或筹建氢能技术联盟、产业联盟,以“产学研用”协调发展模式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分阶段开展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工作,在区域性氢能产业相关标准制定等领域谋得一席之地。当前,我们已有重点企业在积极筹备建设氢能装备研发测试中心,推进核心部件研发国产化,力争解决关键设备“卡脖子”的问题。
三、依托资源优势,拓展氢能多元化示范应用
当前,如东利用滩涂光伏制绿氢,并实现就地消纳,减少了氢气外送需求,形成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建议我市在储能领域,可因地制宜开展光伏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工程,促进“风光发电+氢储能”一体化应用;在发电领域,可开展氢电融合的微电网示范,推动燃料电池热电联供应用实践,填补新型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短板,提升能源系统的灵活性和安全性。可借助如东等地风能、光伏等可再生资源发电制氢,发展绿色化工产业。目前,如东已有企业在筹建氢氨融合项目,这种以可再生能源制绿氢合成氨的广泛应用,对于全球实现碳中和至关重要,绿氨合成将会成为绿氢的重要应用之一。
四、加速基础设施建设,打通氢能产业各环节
因地制宜开展加氢站布点研究,串联周边重要节点城市的加氢网络,加快推进加氢站建设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加速投放氢燃料电池公交、物流、环卫等车辆。在运氢未实现大规模降本前,开展谷电制氢、谷电与光伏联合制氢、甲醇制氢多样化的制加氢一体站建设方案,解决加氢站氢气来源问题。同时,畅通氢能外送通道,将氢气尤其是液氢运输网络辐射长三角、江苏省、东部沿海及日韩地区,最大限度地跨区域、跨季节利用可再生能源。
五、搭建数字化运营平台,构建氢能发展良好生态
在形成较为系统的城市空间布局的同时,同步建设数字化管理平台,将氢能“制、储、运、用”各全环节纳入统一系统,通过能源数据全流程自动化采集和实时共享,集氢能物流、产业监管、安全保障于一体的氢能大数据平台,为科学合理的城市决策和政府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构筑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
(发言人系中天科技集团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