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跨江向海,打造江苏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来源: 经科委 发布时间:2025-07-14 字体:[ ]

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构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跨江向海,打造江苏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民进南通市委会


随着“八龙过江”、“轨道上的长三角”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南通打造高水平综合交通枢纽的发展格局业已形成;与上海、苏南地区共建园区、产业协同、科创合作成果斐然,跨江融合发展态势良好。面向第二个“万亿”的发展目标,南通应进一步做好跨江融合、向海拓展的大文章,努力打造江苏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一、目前亟待突破的几个方面

1.南通在“1+8”上海大都市圈中站位不高、影响力不足

南通在活力人口比例、研发投入占比、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以及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等指标方面都低于大都市圈的平均水平,与南通占大都市圈8.6%的经济总量份额并不匹配。南通交通能级亟待提升,港口优势并不凸显。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量”与“质”尚未形成很好的契合,一定程度影响了跨江融合的效果。

2.南通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不高,跨江合作缺乏抓手

我市工业产业总体呈现“大而不强”的特征,制造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化工、纺织、机械等传统产业产值超过了工业总产值的一半,工业附加值偏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值的比重不足50%;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与上海、苏南地区存在的产业能级差距,影响了跨江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并造成跨江融合缺乏有力的抓手。

3.沿海大项目数量不足,项目“含金量”不高、全产业链建设存在困局

尽管有中天钢铁、卫华海工等超百亿项目在沿海地区落地,但就“大通州湾”巨大的空间承载容量而言,重大项目引入数量仍显不足,龙头企业群落尚未形成,产业带动能力不强;“大通州湾”近年引进项目,产业门类较为分散,产业关联较弱,战略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项目缺乏。高端海洋牧场、海洋新能源等现代海洋产业目前仍处于爬坡建设阶段。

4.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强化,人才引培存在瓶颈

一是与产业发展相契合的重大创新平台和高水平研发机构数量偏少。现有的船舶海工、纺织丝绸等创新平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不足。二是创新载体承载能力有待拓展。科技园区的高科技项目入驻率和企业孵化成功率不高。与上海、苏南地区的共建园区产业链集聚效应、“飞地”效应不明显。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偏少。三是人才引培存在短板。海内外科技领军人才来通开展重大项目合作的数量不多;人才引进与产业链缺乏契合度等。

二、对策建议

1.紧扣国家发展战略,着力提高城市能级

一是利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在南通交汇叠加优势,依托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区位优势与产业门类较齐全、工业实力较强的禀赋优势,对内增强资源配置能力,对外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二是主动接轨上海,成为上海向长三角北部辐射、溢出的门户城市与桥头堡;跨江融合协同发展,推动江苏新出海口建设,吸引上海、苏南各类生产要素向我市沿海地区流动,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产业错位发展、服务共建共享。三是加大开放创新的力度、突出城市优势。加快全国性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形成陆海空联运战略通道体系。高标准推动江海联动,塑造“沿江创造+沿海制造”的城市品牌,彰显南通特色与城市优势。

2.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一是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动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转型,实现造船、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的产业基础高级化。二是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为抓手,引导上海、苏南地区优质要素资源向我市沿江、沿海地区流入,培育一批具有先导性、支柱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三是把握科技前沿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趋势,与上海、苏南地区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布局未来产业新型研发机构,开展联合攻关,发展布局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氢能、类人机器人等一批前沿性未来产业。

3.创新招商模式,推动沿海项目“质”与“量”并举

一是强化沿海地区产业链分析,大力实施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的专项行动;建立产业链链长制和工作专班,为项目引进和企业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二是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围绕“多链”融合互动推进与产能优化的目标,明确引资方向,全链条地引进一批质量高、后劲足、带动能力强的产业。抓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的战略机遇,全力突破一批百亿级重特大项目,重点引进并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和“隐形冠军”。三是凝练科技招商产业“赛道”,实施强力招商。深耕光电产业的光显、光通方向,海洋产业的海洋电力、深海探测、海洋生物医药方向,新能源产业的智能风机、动力电池、氢能和新型储能方向,靶向招引一批科技型企业与创新平台。

4.强化创新协同,打造人才高地

一是积极参与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建设。推动与上海、苏南创新合作、主体联动与政策协调,强化重大创新平台、科技仪器设备、前沿科技信息、区域政策法规、科技人才资质的共建、共享、共用、共认。二是推动长江口协同创新区建设。让渡非核心利益,引导上海、苏州的优质产业资源落地我市,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和产业科技创新协作。三是优化“政产学研用”合作体系。大力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构建城市创新联盟、产业技术联盟,推动创新成果持续产出并实现转化。四是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利用各类人才合作项目、人才“飞地”,吸引人才来通创新创业;加强跨界复合型人才培养,整合优化人才政策,提高人才在通的留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