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以和美乡村建设,助推南通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民盟界委员 余建华
近年来,我市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百村示范、农村人居环境千村整治”工程,既提升了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又夯实了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基础。经数次人居环境督查发现,我市有不少乡村正实施或谋划将传统农业活动、自然田园风光、乡土民俗文化与现代旅游度假、休闲娱乐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热度与乡村振兴活力空前高涨。
如何在和美乡村建设中更好挖掘各地的乡土民情文化、留住乡愁记忆,助推南通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以此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是值得探讨的现实问题,为此提三点对策建议。
一、强化规划统揽,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画卷
在国土空间规划引领下,综合考虑地理位置、环境状况、文化底蕴、产业发展等村镇类型要素条件,坚持全域城乡融合发展视野,因地制宜谋划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方案,挖掘乡村自然与人文底蕴特色,统筹安排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优化人居环境治理政策工具组合,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创新盘活乡村闲置土地等存量资源机制,适当提升建设用地的使用强度与经济效益,实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供给,扩大乡村公共活动空间,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升村庄凝聚力和村民归属感,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编制乡村旅游规划,用丰富的项目和活动展示乡村风采,全力打造“记得住乡愁”“感受到农味”“看得见绿水”农旅体验基地,推动城乡特色经济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系统质量改善、和美乡村创新建设、乡村旅游协同谋划,塑造生态宜居、江海风韵的美丽乡村蓝图,彰显江海特色城乡融合发展风貌。
二、强化示范引领,探索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
乡村旅游作为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的现代社会产物,在盘活乡村资源、缩小城乡差距、提高村民收入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南通拥有优质的乡村旅游发展要素,以和美乡村建设为契机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市已有如皋平园池村、海门颐生村等几十个全国或省市美丽宜居示范村,以此为基础形成海门长乐镇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村,构建了一批特色鲜明、市场美誉度高的休闲旅游农业精品项目与产品,涵盖休闲度假型、运动休闲型、传统田园型、乡村工业型、宗教文化型等乡村旅游类型,每逢节假日各景区游客众多,游客不仅欣赏田园风光、品尝农家美食,更体验了多元化、精品化、个性化的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市场吸引力、综合接待能力、带动农民增收和文旅产业效益均有显著提升。客源群体大多来自长三角经济圈的城镇居民,其消费能力带动了乡村旅游消费层次的升级。强化和美乡村示范村建设,各地要依托资源禀赋,选培资源条件好、文化底蕴深、特色亮点明显的村庄走差异化特色品牌发展之路。
三、强化要素保障,营造和美乡村建设旅游地创建氛围
针对南通乡村建设和旅游发展尚存在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规模团队接待能力有限、策划服务技能性人才不足、文旅产品的同质化普遍、新业态开发吸客引流不强等问题,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在强化用地保障、投融资机制、人才引进等要素保障上适度倾斜,构建“财政+金融+社会化”投入机制,探索“集体+农民+市场化”运营模式,营造和美乡村建设旅游基地创建氛围,鼓励与支持较成熟的和美乡村示范村整合资源,开发新业态打造成文旅基地。乡村旅游经营者也要顺应客源市场的消费升级趋势,在产品创新性、内容丰富性、体验差异性等方面下功夫,充分挖掘地方乡土文化,并赋予乡村旅游项目与产品中,促进乡村文化的适度活化,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形成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旅游亮点,有效解决各地乡村旅游项目同质化、重复化的困境。如皋平园池村以藕池悠久文化及历史传说为背景塑造基地特色,精心打造千亩藕池文化园,以及海门颐生村打造张謇企业家精神的文化家园都是成功的典范。当然,各地政府应宣传贯彻新发展理念,谋求开发与保护的平衡,在尽可能保持乡土环境与文化原真性的同时,积极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可用林地和水面等资产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全域统筹谋划,协助各地降低旅游交易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拓展营销推广渠道,为促进乡村旅游提供新的发展动能。
(发言人系民盟南通大学三支部主委、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学督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