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关于进一步推进非遗电商化发展的建议

来源: 教文卫体和文史委 发布时间:2023-04-21 字体:[ ]

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着力繁荣江海特色文化,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步伐”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关于进一步推进非遗电商化发展的建议

九三学社界  季小军


阿里巴巴《2021非遗电商发展报告》显示: 14个非遗产业带在淘宝天猫上年成交过亿,近一半位于县域及以下地区;超过67%的受访淘宝非遗店主在店铺经营中找到了手艺传承人。目前淘宝上的非遗手艺人中,接近40%是90后,65%的受访手艺人是本科及以上学历。非遗与电商的结合,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魅力。

但与此同时,蓬勃的电商产业发展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非遗商品化效率偏低。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非遗主要包括十个大类,其中民间文学、民俗、传统医药等都难以实现商品化。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周期长,以花丝镶嵌为例,成品制作需要半年以上,时间成本、生产成本高昂,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缺乏竞争力。二是价格和质量两极分化。文创产品同质化严重,对滥用概念、鱼目混珠的现象没有约束标准。同类产品价格悬殊,以非遗绒花为例,淘宝网售价从十几元到数百元不等。三是缺少统一的平台和评价体系。普通受众普遍缺乏甄别真伪、优劣的能力,购买导向屈从于网络热度,真正有价值的冷门项目甚至遭遇“逆淘汰”。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投入,强化保障。由文化、市场、网信部门牵头,建立专门的非遗网上平台,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数据库,创建非遗传承人、非遗产品认证体系,拓宽传播渠道。要加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非遗就业工坊、非遗传习所、非遗展示体验中心、非遗传承学校等建设。政府出资,并吸引社会民间投资共同建设非遗文化产业园,建立非遗传习阵地,提高非遗产品化转化率,在电商平台打造非遗产品“一网一馆一商城”,实现非遗电商化快速发展。

(二)加大宣传,打击仿冒。要讲好非遗故事,有计划有步骤地创作出一批体现民族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品,让沉睡的非遗资源活起来、灵动起来。要加强非遗宣传展示,积极参加全国有影响力的节会活动、展会活动。依法依规保护非遗资源,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改造破坏非遗的行为,对冒领头衔、滥竽充数、弄虚作假的行为坚决依法依规进行处罚,对假冒非遗之名的网站、微博等媒体平台进行关闭封号等处理。

(三)乡村振兴、产业集聚。由文化、旅游部门牵头发展非遗特色小镇、特色乡村。借助政府、高校、企业、网络、协会、产业基地等多方力量,牵线搭桥培养非遗文化传承人,稳步提高代表性传承人传习补助经费,培养一批具有时代活力的年轻传承人,打造出更多具有影响力的传世精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广袤深厚的社会生产、生活中不断得到滋养,让非遗在传承创新中焕发新的活力。要创新思路,做好挖掘利用文章,发挥非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在促进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充分放大非遗资源经济社会价值,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插上非遗的翅膀。

(发言人系九三学社通州区基层委员会主委,金新街道社区教育中心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