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赓续江海文脉,大力发展人文经济”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以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赋能我市人文经济发展
医卫界 张 兵
人文经济学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强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中。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南通中医药事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以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赓续着江海文脉。“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中医药文化符合人文经济“实现经济、社会与文化和谐发展”的内涵,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战略意义。将中医药文化纳入新时代人文经济“南通故事”的重要元素,符合南通发展需要且必将大有可为。一是有资源。南通中医源远流长,是中医外科第一学派“正宗派”的发源地;首批30名国医大师中,南通籍占了3席;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氏保赤丸、季德胜蛇药片、黄氏玉容丸等制作技艺也出自南通。二是有基础。近年来,我市注重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南通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已被纳入文旅经典路线,成功申报成为“第五批国家三级博物馆”,已累计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三是有前景。以中医药元素为抓手,充分发掘中医药特色,塑造城市品牌形象,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城市发展战略且被证明行之有效。比如河南南阳挖掘凝练张仲景中医药文化内涵和原创思维,建设河南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医圣故里”正在成为其独特的城市名片。张謇先生曾将中医药与实业结合,创办“颐生酿造公司”、国药老店遂生堂,为当下布局人文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南通,江海文化、张謇文化交相辉映,中医药文化别具一格。坚持守正创新,充分吸纳南通中医药文化元素,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富南通独特的城市文化特质,将江海中医药文化优势转化为“南通好通”的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最终实现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与共赢,建议重点把握以下五个方面。
一要放大名医名家效应,做好中医药文化资源保护。加快中医药强市建设,加强中医药文物设施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组织专业人员对我市范围内的中医药古籍文献,名医、名家学术思想,名术、名方、名药相关资料进行深入挖掘、系统整理和研究,支持南通中医药研究院建设南通中医药古籍数据库,开展数字化保护和利用。支持中医外科正宗派、章朱学派等本土中医流派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进一步厘清传承脉络,打造我市中医药传承发展品牌。广泛收集筛选民间验方、秘方和技法,开展研究评价及推广应用。
二要立足沿江沿海特质,打造中医药发展新增长点。加强我市中药材种植建设的统筹规划,根据我市滨江临海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合理布局中药材种植区域,加大对中药材种植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提高中药材规模化水平。以我市深入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为契机,探索发展“海洋中药”事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围绕我市海洋中药发展潜力编制具体规划、明确发展路径,将海洋中药研发机构,海洋中药制剂、医用材料研发生产企业纳入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招引目录,积极接洽引进。
三要突出宜游宜养导向,培育中医药健康服务新业态。系统布局“中医药+”行动计划,打造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链。“中医药+文旅”,将精华制药、三越饮片、安惠生物等知名企业可开放展示的生产流水线,中华灵芝文化馆、如皋长寿园、如东万亩中药种植园等特色健康产业基地纳入文旅路线,开发“中医药文化研学游”“中医药文化康养游”等特色旅游产品,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围绕沉浸式打卡南通中医药文化策划系列主题活动,纳入“南通好玩”系列消费活动、南通江海国际文化旅游节重点内容、重点推荐。“中医药+康养”,推动中医药医养结合,鼓励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提供中医药特色养老服务。支持中医养生、药膳文化开发,扶持规范化中医药养生保健、中医食疗餐饮服务。“中医药+家纺”,我市是全国最大的家纺产业区域,正在布局“睡眠经济”新赛道,可以加大力度支持家纺与中医药融合产品的研发生产,鼓励龙头家纺企业开发中草药健康功能性纺织品,形成品牌。在叠石桥国际家纺城设置中医药大健康家纺类产品展区,促进中医养生文化创造性落地。
四要顺应向新向智趋势,支持特色中医药产业发展。加强中医药产业发展统筹规划,建设中医药特色产业园区,支持南通地方特色中医药产业发展。注重中医药与现代科技融合创新,鼓励建立多学科、跨部门的中医药协同创新共同体,促进中医药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大对中医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支持中医医疗机构与高校、企业开展医教研产合作,研发中药制剂,用市场化、产业化手段推动中药制剂创制新药。支持我市现有中医药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资产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形成一批在省内国内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医药龙头企业,同时,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完善中医药产业链。
五要注重可观可感效果,为江海城市文化添韵增色。推动中医药文化持续破圈,聚焦打造更具特色、更富生命力城市IP的目标,将中医药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规划与建设,打造一批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公共空间,如可以依托现有资源,在具有传统历史街区风味的陆洪小镇、南通壹城商业街、唐闸古镇等区域试点打造中医药文化特色街区,布局健康消费新场景;在公园、小游园内布局中医药百草园、养生步道等,打造中医药主题地铁站、地铁车厢,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够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魅力;在万象城、圆融广场等人流量较多的商业综合体举办中医药养生市集,在荷兰街夜市、运河夜市等设置中医药文化体验区,推广健康生活新方式,以中医药文化新风重塑城市烟火气。创新中医药文化传播方式,开发我市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定期举办中医药文化主题活动,组织中医药传统功法大赛,达到对内丰富城市文化建设,对外优化城市形象的“双促进”效果。
(发言人系南通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