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完善向海发展体制机制 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来源: 经科委 发布时间:2025-03-10 字体:[ ]

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构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完善向海发展体制机制  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农业和农村界  朱万江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这是赋予江苏新的重大使命。南通具有“通江达海”独特优势,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具有船舶制造、海工装备、海洋新能源等产业发展基础,理应在完善海洋发展体制机制、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国第一方阵。

一、护航南通海洋经济发展情况

作为省属驻通单位,省海域执法监督中心(原省海洋渔业指挥部)成立66年来,一直把支撑南通海洋经济发展作为“应尽之责”,用情最深、用力最多,无论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指挥渔船捕捞生产、水产育苗技术研究,还是现在的海洋执法、海域管理、生态保护,始终把南通作为服务保障的“优先选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紧盯重大用海项目落地,全力做好用海要素保障。据统计,2022年以来,全省审批项目用海共计1407个(国家审批14个,省级审批82个,市级审批27个,县级审批1284个),其中,南通地区594个(省级审批56个,市级审批4个,县级审批534个),其中,多个项目落在历史围填海区域。我们在保障重大用海项目落地的同时,既注重解决红灯停滞带来的问题,更注重绿灯放行是否通畅。2022年,我们结合部省“为企纾困”要求和南通用海项目保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推行重大项目保障专员制度,为每个重大用海项目配备一名保障专员,及时上门服务,化解项目落地过程中各项难题,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全链条跟踪服务,有力保障了南通海洋经济行稳致远。这项制度受到新华社经济信息社宣传推介。海监中心还负责南通与盐城交界的约600平方公里的海域日常管理工作,共有养殖企业17家,均为南通企业,年产值超4亿元,带动就业5000余人;共有大型风电企业5家,其中3家为南通企业,年产值达12亿元。在服务保障这600平方公里海域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与海安、如东等地方政府部门形成了联动机制,为化解涉企信访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全面助力南通海洋渔业资源养护。海监中心承建的南黄海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作为全国第一个领海外海洋牧场,克服了众多技术难题,于2019年完成建设,位于吕四渔场小黄鱼银鲳国家级水质种质资源保护区,距离近岸约40海里。近期,经现场调查与监测显示,水下人工渔礁礁体稳定,礁体表面有大量海葵、海螺、牡蛎等附着,附近有鱼、虾、蟹等活动,资源养护效果良好,对南通海域渔业资源养护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近两年,海监中心在南通海域开展增殖放流2次,放流大黄鱼、半滑舌鳎等经济品种500余万尾,有力促进渔业资源恢复。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南通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态势平稳向好,但仍然存在一些短板。一是与驻通的涉海单位缺少沟通协调机制。南通的国家直属、省属的涉海单位较多,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尚未见建立海洋事务协商、信息互通等机制。二是国家级海洋牧场建设相对滞后。截止2024年底,全国11个沿海省份已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89个,其中江苏仅有4个,南通还没有。三是近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利方面谋划不够。近海海域有渔业、矿产、海洋能、滨海旅游等多种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南通海岸线有276.44公里,海域面积面积达8949.19平方公里,其中已批项目用海总面积1033.97平方公里(其中养殖用海面积862.37平方公里),开发利用率仅为11.55%,还有7915.2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可供开发利用,调查、规划显示这方面还有潜力可挖。四是海洋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不够。南通具有较深的海洋文化底蕴,海洋相关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海洋城市这张特色名片对外宣传推介少,影响力不够,而盐城有“全球滨海论坛”,大连有“国际海洋商贸博览会”,青岛有“东亚海洋博览会”。

三、相关建议

(一)建立市级层面海洋事务协调机制。南通以“加快建设富有江海特色的现代海洋城市,打造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目标,海洋经济必然处于发展领先地位,可以建立市级海洋协调机制,统筹驻通涉海单位资源,共同为南通海洋事业发展群策群力。建议由海洋工作分管副市长牵头,市内涉海相关主管部门及驻通涉海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形成定期会商制度,专题研究海洋经济发展相关事项,化解部门之间协调难题,处理各类用海矛盾。“两沙”海域虽然是省管,但是服务的却是南通企业和渔民群众,发生的用海矛盾和违法行为与南通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需要南通市级、相关县级政法部门、农业农村部门参与处置,也需要这样的协调机制来统筹安排。

(二)争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海洋牧场是加强海洋渔业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做法。目前,江苏共有4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连云港2个、盐城1个、省海域执法监督中心1个),南通坐拥吕四渔场这一独特优势,应借鉴先进地区海洋牧场做法,探索建设增值型、休闲型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争取国家级、省级项目扶持,以点带面,推动渔业资源永续利用,以此带动南通海洋渔业经济发展。

(三)加快海上光伏开发建设。去年12月20日,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江苏省海上光伏开发建设实施方案(2025年—2030年)》,要求南通开展33个海上光伏项目场址建设工作,用海面积约146.2平方公里,总装机容量1144万千瓦。发展海上光伏是贯彻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拓展发展空间、打破能源资源约束瓶颈、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南通可以借此机会,重点利用海上风电场区、围海养殖区,复合利用海域资源,立体开发确权,推广应用“风光同场”“渔光互补”,全力推进海上光伏项目,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

(四)加强近海资源调查与开发。近海资源调查是摸清近海海域“家底”的重要举措,也为今后海洋资源开发奠定基础。2004年,原国家海洋局开展过我国近海海洋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工作,距今已经20年,以前数据难以真实反映当前近海环境的基本状况。近期,自然资源部将重新启动此项工作。南通可以提前谋划,积极配合国家开展资源调查工作,及时掌握最新的海洋资源情况,为后续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五)提升现代海洋城市知名度。2022年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支持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获得了国际社会的一致欢迎。盐城将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作为最高会议等级承办,活动中,充分展现盐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实图景,持续扩大城市影响力。南通正积极打造富有江海特色的现代海洋城市,应积极参与全球滨海论坛等各类大型国际国内海洋活动,宣传推介海洋经济发展成果,提升城市美誉度和影响力。结合自身海洋特色,举办国际海洋高端装备、船舶制造、新能源为主题的大型海洋论坛、会议、展览展示等活动,提升营商环境、项目服务保障能力,提高海洋科技项目扶持力度,吸引更多更好的海洋新进技术、海洋项目投资集聚南通。

(发言人系江苏省海域执法监督中心党委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