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关于加快我市盐碱地治理的建议

来源: 农业农村委 发布时间:2024-09-30 字体:[ ]

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百村示范、农村人居环境千村整治”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关于加快我市盐碱地治理的建议

九三学社界委员  陈国清


2023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研究了加强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等问题,并通过了《关于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我市盐碱地5.6万亩,沿海滩涂150万亩,主要分布在如东县、启东市、通州湾示范区。沿海滩涂绝大部分为硬沙质(以粉砂为主的泥砂质),约7万亩为淤泥质(以泥沙为主的泥砂质)滩涂。沿海滩涂每年淤涨面积约1万亩,依照我市已有盐碱地改良经验,如能有效开发沿海滩涂资源,我市每年可新增数万亩盐碱耕地。

近些年来,我市针对盐碱地改良开展了大量工作,在盐碱地治理及农田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治理缺乏科学性、规划不合理等问题:

1.盐碱地治理资金投入不足。盐碱地的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政府和企业的资金支持不足,地方政府没有将盐碱地治理纳入财政规划,导致治理项目推进困难。同时,由于市场环境和经济利益所限,企业也缺乏参与盐碱地治理的积极性。资金不足限制了盐碱地治理的规模和速度,这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

2.可持续发展观念薄弱。耕种者普遍存在重用轻养的思维,种地不养地,大量施用无机肥,很少或不施用有机肥,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迅速下降,土壤微生物活力变弱,土壤结构变差,肥力降低。长期过量施用一种肥料不仅会导致土壤营养失调,中、微量元素匮乏,更易使土壤和作物产生肥害。为了有效降低成本,有的会使用劣质有机肥等肥料,造成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在农田土壤中不断积累,致使土壤养分失衡、土壤板结、盐碱化加剧,甚至会导致生物性状退化、防旱排涝能力变差等问题,严重影响农用地的可持续发展。

3.缺乏科学的盐碱地治理技术。部分盐碱地治理技术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很多治理项目在实施前没有经过充分的科学研究和论证,导致治理效果不佳或难以持久。同时,治理项目的操作人员也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培训,无法应对复杂的治理任务。缺乏科学的技术支持,限制了盐碱地的治理效果。

4.缺乏整体规划和协调。盐碱地治理往往缺乏整体规划和协调。由于盐碱地分布广泛且治理难度大,需要跨部门和跨地区合作,但目前各个部门之间合作机制不够完善,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工作的重复。盐碱地治理需要考虑农田水利、土壤改良、植被恢复等多个方面,如缺乏整体规划和协调,将使治理工作无法发挥协同效应,达不到最佳的治理效果。

目前我市盐碱地治理管理系统与治理技术尚未成熟,因此要加快完善治理体系,进一步发展综合治理技术,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加快盐碱地治理进程,为此建议:

1.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对各个地区土壤盐渍化程度进行实时监测,掌握其产生特点及土壤结构、性质的变化;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完善的土壤检测系统、预警系统,根据气候条件、灌溉水质等指标预测土地的盐碱化程度,并给出相应的预警信息,为土壤盐碱化的改良提供技术支持。

2.建立资金筹集制度。在盐碱地治理中,政府主导是至关重要的。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划,明确治理目标和指导原则,并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同时,政府还应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整合治理建设资金,建立统一的资金管理机制,提高效率和效果。另外,政府还应积极协调和争取金融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一种长效、稳定的资金筹集制度,为盐碱土壤的综合治理创造有利条件,为土壤的有效利用和开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3.多元化改良,多种技术配合使用。盐碱土壤的治理要形成多元化改良、多种改良技术相配合的综合治理模式,在使用改良剂的基础上结合工程改良,如在作物收获后进行灌水排盐碱,也可以种植一些耐盐碱的作物,既有利于土地的长期利用,也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避免了传统改良剂自身可能对作物和土壤带来的负面影响。

4.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盐碱化的治理需要水利、农业等多个部门紧密配合与协作,可以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分工。通过定期组织会议、研讨会等形式,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同时,还可以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发布盐碱地治理的最新政策、技术和项目信息,提高各方参与度和配合度。只有各部门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为盐碱地的治理提供有力保障。

5.加强防治技术培训。加大对盐碱地治理的宣传教育力度,向民众普及盐碱地的危害和治理方法。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制作宣传资料、开展示范工程等方式,向民众介绍盐碱地综合治理的先进技术和成功案例,提高其对盐碱地治理的认知,以加快盐碱地治理进程。

(发言人系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管理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