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科技创新要成为南通聚力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的强引擎

来源: 经科委 发布时间:2024-02-18 字体:[ ]

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聚力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科技创新要成为南通聚力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的强引擎

民进界  刘志刚


长江口一衣带水、地理相临、人缘相亲,经济互补性强,社会发展协同度高,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决议》明确提出了“推进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的工作要求,南通抢抓战略新机遇,在全省率先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把聚力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加快跨江融合,加速北岸先行区规划,奋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作为今后工作的目标任务。

近年来,南通科技创新如火如荼,为产业创新发展助力赋能,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沪苏通科技合作深入持久,在科研资源共享、政产学研合作等领域成效显著,为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科创基础。2024年是南通聚力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的起步之年,南通科技创新应一马当先,集智聚力,先行先试,成为强引擎,推动长江口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探索区域联动、分工协作、协同推进的科技创新体系,共建区域科技创新联盟,将南通打造成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北岸先行区和示范区。对此提几点建议:

一、注重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发展,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的核心是产业和科技跨区域、跨领域合作,要继续发挥上海研发+南通转化、苏南孵化+南通产业化的效应,在产业创新上形成良性分工,南通在布局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同时,要瞄准上海、苏州等地主导产业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明确2-3个有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的未来产业开展产业化阶段的布局,规划发展战略和关键技术发展路线图,制定产业发展政策,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持续培育发展新动能、优化产业结构、获取竞争新优势。要推动地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强强联合,建设产业创新联盟、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企业协同创新研发机构,围绕新成果、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品种、新模式的应用,开展联合研发攻关,提升产业链的创新水平和企业创新能力。

二、锚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目标,打造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核心区与先行区。上海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江苏要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在长江口必须锚定这一目标久久为功,把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成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策源地,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集聚高地。重点要加大园区之间交流合作,鼓励建设科创+产业的双向飞地。比如可以促进南通市北高新区、海门临江新区及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通创新区与张江科技园、临港松江科技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等园区加强合作,在科创规划和产业布局上同频共振。在此基础上,我市各园区可根据自身产业特点,划出协同创新核心区,聚集创新资源和产业要素,推动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落户,在长江口北岸先行区建设国际一流的成果落地样板区。

三、围绕科技自立自强走在前共建重大创新平台,提升区域科创策源力。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科技自立自强走在前的要求,这也是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的重要使命。重大创新平台是区域科技创新的策源,是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以及北岸先行区建设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优先布局一批国家级研发平台、高水平创新创业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科学装置),加快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南通分中心实质性运营,推动省船舶海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长三角光电技术创新中心、启东复旦医学创新研究院建设,承担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共同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国际大科学工程,建成长三角科技资源配置新节点、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的主引擎。

四、促进高水平跨江融合双向奔赴,推动各类创新要素高效流通。进一步加强沪通、苏通科技合作,要以上海、苏州、南通“产业合伙人、创新共同体”一体化创新发展为目标,在高校院所、科技园区、知名企业、“双创”人才、金融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等方面全方位对接合作,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流动顺畅。加快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优化升级,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资源合理流动与开放共享。统筹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等优质高校及其医疗资源在示范区内布局,共同承办浦江创新论坛、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长三角光电论坛(亚洲光电子峰会)等高端活动,打造高水平创新品牌。

五、全力打造最优的创业环境,构建一流的创新生态。探索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政策,建议学习借鉴推广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资源配置、创新政策经验,推动创新政策一体化、技术市场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进一步促进示范区内的科技资源流动。激发科技金融活力,建立全周期的金融体系、基金体系,强化资本扶持,降低企业研发成本;优化科技服务,发挥南通科技大市场的资源统筹功能,建立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服务内容、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共同培育高端服务品牌。发挥长三角技术交易市场联盟、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等机构作用,推动沪苏技术交易市场互联互通,实现成果转化项目资金共同投入、技术共同转化、利益共同分享,共建全球创新成果集散中心。

(发言人系南通市科技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