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聚力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建设
民建界 苏美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科技创新生态已成为城市吸引集聚创新资源的核心举措。
一、南通市科技创新生态现状
科技创新生态是由各类创新主体、创新种群、创新群落与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流动和循环而形成的统一体。近年来,南通市围绕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在强化创新主体、提升创新能力。优化创新资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成效显著。市、县(市、区)全部成立科创委,增加科技部门编制和职能,形成“强统筹+硬落实”的科技创新管理新模式,解决了科技政策和科技管理不能“一竿子到底”的梗阻问题。按照“南通沿江科创带1.0、江苏北沿江科创带2.0、长三角沿江创新发展带3.0”的规划布局推进沿江科创带建设,到2025年,初步把沿江科创带打造成创新资源富集地、创新人才集聚地、创新平台承载地、高新产业主阵地。针对市级科技政策和管理不能“一竿子到底”、部门科技创新职能交叉合力不足等问题,制定企业创新活力积分管理办法、开发积分管理平台,实现了全市创新政策“一张清单”、创新管理“一个系统”、创新活力“一个榜单”。实施“揭榜挂帅”攻坚计划,对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单个项目最高资助500万元。
二、南通市科技创新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支撑有差距
本土优质生源流失严重,归巢学子少,本土技能型人才缺失,特别是高精尖领军技术人才缺乏,高端人才市场面临上海、苏南地区的挤压和虹吸,人才引进政策相对单一,与其它城市相比缺乏实质性的吸引力。尤其是近年以来,企业高层次人才和应用研究的人才流失严重,从数据看,2022年度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博士生668人,虽较上年提高了6%,但仍未达到2017年水平。从人才分类情况看,2022年规上工业企业中的应用研究人员1128人,较上年下降了41%,也未达到2017年水平。
(二)资金支持有缺口
2022年度我市企业资金占全部研发投入费用的比重为99.5%,较上年增长5.6%,政府投入资金占全部研发投入费用的比重为4.7%,经费支出较上年下降43.5%,境外资金和其他资金(包含银行贷款、风险投资等)进一步减少,2022年境外资金仅239.5万元,其他资金570.9万元,分别比上年下降了79.0%和36.8%。
(三)信息与服务资源较薄弱
从高校看,我市高校科教资源与发达城市无法比拟,且现有高校距离高水平大学存在很大差距,源头创新资源的薄弱导致南通原始创新力成为明显短板,在国家创新型城市中仅列第50位,2022年,南通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仅为1.46%,远低于江苏全省平均水平。从科创平台看,全市共建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447家,与苏州、南京、无锡还有不小的差距,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科技服务平台尚未实现“零”的突破。从孵化载体看,南通拥有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共156家,约为苏州的1/3、南京的2/5,大部分孵化载体还停留在提供场地、物业等基础服务阶段,运营管理、绩效考核等机制亟待完善。从科创服务看,我市的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的研发设计、技术培训、咨询服务、法务服务、市场推广等服务能力相对不足,专业性技术服务平台缺失,2022年我市规模以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113.5亿元,不到南京的1/10,常州的1/2。
三、对策建议
针对影响我市创新的阻碍因素,需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营造高品质创新环境。
(一)搭建创新平台,强化各创新主体联动
以政府为主导,搭建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科技服务互联互通和定向联系机制。一是加强平台与企业的合作。便于平台吸纳研发资金,快速了解市场需求,定向开展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便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平台与企业的共赢。二是促进创新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组建以政府为指导、行业龙头企业主导、高校院所协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的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三是加快科技服务机构的培育。引进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科技服务龙头骨干企业,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科技服务高成长企业, 优化“创新南通”信息平台,打造政府“搭台”、科技服务业企业“唱戏”的综合性企业科技服务平台。
(二)建立健全稳定的科技资金投入机制
对现有支持科技创新的财政政策进行全面评估,清理、整合、退出无效低效政策措施,调整优化贷款风险补偿、融资担保、科技创新券、科创贷、科创基金等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当前财力与科技创新现状相适应的稳定投入机制。一是加大科技投入。引导支持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通过设立基金、捐赠等方式,为原始创新贡献社会力。创新政府投入资金的方式,探索科技资金“拨改投”或“拨投并举”,打破创新平台与企业之间单纯的“房东”和“房客”的关系,通过资金投入建立平台与企业的血脉联系,形成科技创新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研究完善科技预算管理制度。探索科研经费预拔制,试点项目经费包干制,建立科研资金绿色拨付通道。优化结余资金管理,对科技创新资金保持适度宽容。探索制定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负面清单,划定资金管理使用“红线”,明确“违规”行为,最大限度赋予科研人员自主性和灵活性。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将科技项目立项权和资金分配权下放给科技创新牵头单位。健全完善科研绩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绩效导向,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加强分类绩效评价,健全差异化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加强科研项目绩效管理和结果应用,将绩效结果与项目后续资金挂钩,提升政策实施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益。三是优化金融生态。加大“苏科贷” “通科贷” “科创贷”科技金融产品普惠力度,支持银行开展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构建“募-投-管-退”全生命周期创投体系,持续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的投入力度。以市场化方式组建、运营科创基金、种子基金、天使基金,为创新浇灌金融活水。畅通科技企业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支持有条件的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到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发行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加快发展科技保险,健全完善科技保险产品体系。
(三)强化人才引培,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科技创新人才是第一位的,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务实举措,坚决止住“出去一火车,回来一卡车”的现场,
以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留住本地人才、招引外地人才。一是聚焦全市重点产业吸引人才。大力引进以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为特征的高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引进青年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培育壮大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二是建立人才激励和人才流动机制。优化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畅通人才晋升通道,推动职称评聘制度改革,给用人单位更大的评聘自主权。 鼓励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通过股权配置、干股激励、成果转化激励等方式,形成有利于留住和吸引骨干人才、青年人才的动态股权结构和高效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深化落实《南通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制定激励科研人员学习补助、购房补助、医疗、交通、生活补贴、子女入学资助等全方位政策。健全科技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支持企业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创新人才双向流动、双向取酬。三是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建立完善以创新为导向的政策环境,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创业、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和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依托中国(南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应用通道,形成激励科创成果转化的利益导向,使创新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导向,让南通真正成为创新创业的沃土。
(发言人系民建南通市委常委兼崇川区基层委员会主委、崇川区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