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抢抓区域重大战略机遇,加快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以更新理念 更大力度 更实举措 加快专业园区建设
经济界 高红宇
提升开发园区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关键在于拥有龙头企业,核心在于形成特色。我市绝大部分开发园区缺乏鲜明的品牌标签,一些园区企业数量不少,但没有形成特色产业,同质化现象突出,部分园区还处于低端制造环节,产业层次亟需提升。为此,建议:
一、更新理念建设“特色产业园”。各板块要高起点规划“特色产业园”,明确1—3平方公里核心区,按照“开发一片、成熟一片”模式滚动开发,真正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争取通过5—10年努力,打造几个在全省叫得响的特色产业园区。一是围绕现有基础选准方向。各开发园区要紧紧围绕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细分领域和行业中确定主攻方向,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搞成“千园一面”、同质化发展。二是加快提升完善功能平台。依托龙头(链主)企业和骨干(“小巨人”企业、单打冠军)企业,联合大院大所和高层次创新团队开展产学研合作,组建专业研究院(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特色创新平台。探索“政府+专业机构”合作模式,打造高水平、开放型、一站式的公共服务平台。三是谋划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化与中航工业集团合作,争取其在南通建设民用飞机复合材料基地。发挥中航高科“链主”地位,推动创新成果在我市产业化,吸引上下游企业就近协作,形成以航空复合材料、航空结构件为特色的航空产业集群。依托如皋、如东氢能产业基础和先发优势,推进与国家能源集团、神华、SK等大型能源集团合作,打造氢能产业园。
二、更大力度建设“国际合作园”。中奥苏通生态园、中意海安生态园作为国家级平台,要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高端制造项目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依托斯堪尼亚项目,高标准规划建设中瑞如皋智能制造合作创新园,使国际合作园区真正成为创新转型的新示范、合作交流的新平台。一是深化双向交流,扩大对外合作。立足欧洲,面向全球,采取内育外引、合资合作等方式,引进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将园区建设成为利用外资前沿阵地。坚持“招进来”和“走出去”双向互动,既把国外尤其是欧洲的高科技项目和高端人才引进来,又积极鼓励国内的优秀企业走出去,更好地拓展欧洲及国际市场。二是把握主导行业,找准发展方向。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重点突出生态主题,围绕新能源、绿色建筑、再生能源应用等领域,加强国际合作,推动项目落地,引入先进理念,培育和招引先进制造业,提升区内生态环境质量,打造良性发展模式。三是加强人文关怀,营造一流环境。为外籍高端人才提供来华工作许可、入境、居留等便利,提升对国际合作园区的认可度和信任度。根据国外企业特点,合理配置资源,提供系统服务,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全力帮助企业发展壮大,形成“来了不想走、扩大再投资”的良性循环。
三、更实举措建设“跨江合作园”。当前,苏南、上海正在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很多企业有向外扩产、搬迁需求。今年来自苏南和上海的项目占市外内资项目的2/3。我们要抓住家门口的项目资源宝库,发挥区位、空间和资源优势,与苏南、上海产业协同发展。一是推动跨江合作园区提档升级。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江苏实施方案,强化产业链协同发展、创新链精准对接、供应链双向融合,有选择性地承接上海、苏南的中高端产业转移,推动市北高新区、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与上海、苏南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形成示范效应。二是鼓励开展政府间“合作开发”。启东—吴江高端制造产业园,规划面积约2平方公里,一期由两地共同投资5亿元,占地63亩,建设5万平方米高标准厂房,承载电子信息、高端机械装备等产业。建设跨江合作园要有更宏大的气魄和格局,算大账、算长远账,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各板块规划建设一批跨江合作园区。三是突出社会平台招商。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招引已深耕上海、苏南且产业特色鲜明的知名产业园区运营商,借助市场力量深化跨江产业协作,积极招引上海、苏南的扩产、搬迁、产业链延伸及上下游配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