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赓续江海文脉,大力发展人文经济”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文艺界 徐俊华
乡村振兴是当前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而农文旅融合则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农业是根、文化是魂、旅游是路”的总体思路,依托农业资源基础和人文底蕴,挖掘本土文化旅游特色,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升级提升。根据最新资料显示,我市有省星级乡村旅游区80多家,各类休闲园区景点、特色农庄、精品民宿等项目700多个。2023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790.54万人次,同比增长12.47%,实现综合收入64.94亿元,同比增长13.17%。
目前,南通正全力打造“北上海”“新苏南”,交通区位优势更加凸显。这就要求我市抢抓机遇,着力化解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各类瓶颈,努力打造一批优质乡村旅游项目,有针对性地去承接上海、苏南等地的游客群体。然而,相较于省内先进地区,我市在产业质态、规划水平、服务质量、市场影响力、带动富民增收等方面,依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是规划引导和政策保障统筹不足。各地农文旅发展项目的总体规划与国土规划衔接不足,“先建后改”的情况较为突出,政府部门间协调工作难度较大。二是拳头产品不足。我市的乡村旅游主要为农家乐形式,缺乏创意和特色,与南京的黄龙岘茶文化村、苏州的永联村、徐州的马庄村、无锡的山联村等都有较大的差距。三是从业人才相对匮乏。本地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基本为经济实力相对较好的致富带头人和本地农民,大多未接受过专业培训,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不足。
为此建议:
一是完善体制机制,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要深入挖掘和精准把握市场需求,拓展市场渠道,强化品牌培育和市场营销,围绕“建设江海特色文化强市和长三角新兴旅游目的地”这一目标,对南通全域范围内的乡村旅游资源全面梳理,从全局和产业发展规律上把握乡村旅游业发展方向。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认识,通过成立专门的联合领导机构,统筹乡村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
二是强化集聚发展,不断丰富产品业态。要积极整合乡村文旅资源,将乡村的文化遗迹、特色建筑、民间技艺、田园风光等文旅IP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与开发,打造乡村非遗文化体验游、生态农业观光园、智慧农业产业园等新业态。努力培育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及衍生品,放大旅游土特产的品牌效果,提高传统农业的附加值。特别在农业产业园培育上,要形成市场细分、订单引领、渠道通畅、生产高效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对特色农产品的分拣、分级、冷藏、冷链、包装、加工、销售等后端进行全产业链开发,不断提升农业产业价值。
三是强化人才培养,努力提升服务水平。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优先位置,大力培养、集聚各类人才,特别是能够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的科技人才。加快构建南通乡村旅游高级管理人员、中高级运营人员、基层服务人员三级人才梯队。鼓励各部门各单位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政策,吸引大学生返乡参加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要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通过乡村直播引才、“云带岗”等方式打造实时交互、沉浸体验的数字引才空间,培养一批能够发挥骨干带头作用的“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
四是强化旅游配套,优化基础服务监管体系。要提升农文旅融合发展治理水平。将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乡村道路、电力、信息网络、厕所、污水处理等)纳入新农村建设的大盘中考虑。加大财政投入,对旅游购物商店、游客中心、旅游信息指示系统、景点路线等进行开发建设。重点突出乡村环境的净化、美化工程,通过统一规划穿衣戴帽等形式营造新的乡村旅游景观。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构建“互联网+”乡村文旅服务反馈平台,形成“数智化”反馈机制,精准把握乡村文旅市场的市场需求、游客满意度等。构建常态化的数字化监管体系,不断提升农文旅市场监管者的监管能力和监管效率,为农文旅深度融合保驾护航,以高质量发展的东风,勾画出希望田野上的“诗和远方”。
(发言人系南通风筝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