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向海发展 向海图强 加快推进我市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 环资城建委 发布时间:2024-01-17 字体:[ ]

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化美丽南通建设”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向海发展  向海图强  加快推进我市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

九三学社界  朱建华


南通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带,濒江临海,全市管理海洋岸线长276千米,海域面积约8547平方千米,沿海滩涂面积约2000多平方千米,发展海洋产业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一、我市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面对“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窗口期,南通坚持江海联动、陆海统筹,不断优化海洋经济空间结构布局,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协同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全面加快“大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聚力突破重大产业项目,海洋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一是传统产业有序发展。海洋渔业平稳发展,2022年全市海洋渔业总产值实现273.3亿元,同比增长12.1%。

二是重点产业回暖发力。海洋船舶工业复苏回暖,2022年造船完工量286万载重吨,新承接订单量56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1.7%。

三是新兴产业前景广阔。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势头正劲,2022年海工装备产业规模位列江苏第一、占全国四分之一左右;海洋电力业持续向好,2022年海上风电装机容量705.7万千瓦,发电量突破14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3.2%;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加大培育,2022年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企业产值同比增加166%。

四是科技创新激发潜能。不断加大海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南通市级“揭榜挂帅”攻坚计划项目11个,涉海项目3个,发榜金额达1940万元;组建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有效提升船舶海工企业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

二、我市海洋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作为全省唯一濒江临海、海洋经济底蕴较好的沿海市,南通距离其他省份重点沿海城市仍有差距,海洋产业发展仍然面临较多制约和挑战。主要体现在:

一是海洋创新资源竞争激烈。近年来,深圳、上海、广州、天津、宁波、舟山、大连、厦门、青岛等多个城市相继提出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其他沿海城市也纷纷提出了打造全国性、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的口号,资金、科技、市场、人才、政策等海洋发展要素面临激烈竞争。南通海洋科技、人才资源尤其紧缺,难以支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面临较大的外部竞争压力。

二是海洋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海洋渔业是南通的传统优势产业,但近年来海洋捕捞、紫菜养殖、小棚养虾等渔业产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环境、政策等因素的制约。船舶、海工装备是南通的支柱产业,南通在沿海着力打造产业集聚的大通州湾,又同时在南通经济开发区、启东、如皋建设多个海工装备园,一定程度上存在产业趋同的隐患。南通滨海文旅产业一直不温不火,有限的文旅资源分散在多个不同的县区,现有的张謇等文化底蕴还没有能够很好地转化为有吸引力的文旅品牌。

三是海域资源要素供给紧缩。2018年史上最严格的围填海管控政策出台,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全面停止新增围填海项目审批。南通在沿海空间上打造中部集聚、两端开敞的发展格局,留给海洋产业发展的空间更加紧张。与此同时,“双碳”目标对协调海洋开发与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约束加大,沿海重大项目布局面临更为严格的空间、能耗、排放等各类指标要求。

四是政府管理模式亟需创新。一方面,南通主城区近海而不滨海,沿海前沿区域“小城带大港”现象较为突出,通州湾滨海新城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港港联通、港城联动不足。另一方面,江苏省海洋经济促进条例明确自然资源部门主管海洋经济发展工作,但海洋经济涉及主管部门众多,仅靠沿海自然资源单一部门很难承担起“领军”职责。

三、加快推进我市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向海发展,向海图强,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

一是加大海洋科技创新力度。整合现有科研资源,探索成立南通市海洋经济发展研究院。建立健全海洋人才使用、评价和激励制度,完善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多元化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加强与省有关部门合作,建好用好海洋经济发展论坛等平台,促进对外合作交流和产学研用合作。鼓励和引导企业自主创新,推动海工装备、船舶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

二是促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以紫菜、文蛤等南通特色水产品为重点,打造地域性水产品牌,推动水产品牌共建公用,提升海洋渔业产业附加值。以滩涂元素为核心,推动南部生态旅游发展区和北部生态农业发展区协同建设,打造亲海亲滩亲渔旅游线路,打响南通独具“海泥味”的滨海文旅品牌。整合现有南通博物苑巨鲸天韵展厅、如东香鲸馆、启东座头鲸标本馆等海洋文化资源,在沿海建设南通博物苑滨海分苑,打造滨海文旅新地标。

三是加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锚定建设船舶海工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长远目标,实施海洋重点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工程,构建高端海洋产业体系。推进数字赋能的“智慧海洋”建设,聚焦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等高端海洋产业板块,自主研发突破“卡脖子”海工装备和深远海风电设备关键技术。打造以船舶电子、海洋探测、海洋电子元器件、海洋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特色的海洋信息产业新能级,提升海洋产业创新能力。

四是探索滩涂资源高效利用。抓住滩涂这一重要海域资源和后备土地资源,改变当前滩涂发展主要依靠风电、养殖等单一产业的现状,积极探索“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上风电+海上光伏”“海上风电+休闲渔业”“贝类养殖+海上光伏”等多种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五是加强滨海新城功能建设。定位港城联动发展重要载体,进一步加强通州湾滨海新城港产城一体化建设,促进人才集聚和人口流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商业、教育、医疗建设投入,提高生活便利度。加强城市形象塑造,打造城市品牌,提高滨海新城知名度。加强社区规划建设,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营造更宜居的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

六是深化海洋发展管理体制。参考山东等沿海省份做法,由市委牵头组建海洋经济发展议事协调机构,负责协调全市涉海政策制定、重要规划编制、重点产业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资源利用等重大决策,统筹海洋经济发展,督促政策措施落实,形成全市上下共同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发言人系南通市交通运输局建设管理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