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关于发挥好乡村教育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作用的建议

来源: 农业农村委 发布时间:2023-04-21 字体:[ ]

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关于发挥好乡村教育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作用的建议

民进界委员  陈玉娟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实施”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效渐显,已成为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兴则乡村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国家层面虽已绘就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蓝图,就我市而言,在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统筹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疏离。学校作为乡村教育的主阵地与乡村建设分属两个不同系统,各有各的目标和任务。乡村学校虽然处乡村社会,却基本独立于乡村社会。调研中发现,不仅乡村教育缺位乡村责任,乡村建设也忘记融入乡村教育。一位乡镇中学校长这样介绍他们在乡村建设中的角色:“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接受区教育局的领导,满足家长对我们的升学要求。”乡村学校没有明确的振兴乡村义务,没有相应的制度性功能与职责,他们不是也无法成为乡村建设的制度主体,更没有也不可能有直接的参与权。

二是对乡村建设主体认识偏离导致乡村教育责任缺位。今天的乡村教育已纳入国家公共服务,升学成为其不可缺少的任务之一。但这一新任务的出现,不应与它的文化责任及乡村义务发生冲突,乡村教育应当守护作为地方性的文化本质。乡村教育的任务不应仅止于升学,而应同时承担起必要的文化责任与乡村义务。与20世纪初乡村教育运动不同,新时代的乡村教育振兴不在于民族救亡、国家解放,而在于文化守护和乡土认同。乡村教育有其独特的文化性,具有作为乡村建设主体的功能,这是由其特殊的文化身份决定的。乡村教育在精神上的乡村性及其文化认同义务,将为包括城市在内的“教育整体”提供文化源泉。

三是乡村学校发展不均衡加深乡村发展不均衡。目前,“城乡统一、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和政府督查考核机制基本建立,切实解决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突出问题,城乡教育差距正在。目前我市一些乡村学校的基本建设水平并不低于城区学校。但是不同的财政支持方式使得财力有限的乡镇在学校设施设备更新迭代、教师发展培养、内涵建设项目等方面缺少投入,与城市学校之间的差距拉大。学校发展水平不高留不住学生,老百姓为孩子进城上学举家离乡,这又反过来影响乡村发展。

乡村教育作为振兴乡村战略中重要的社会公共服务,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中的“文化基石和纽带”。为此,建议:

一是把乡村教育“融入”乡村振兴的建设行动。首先要形成乡村教育振兴与乡村振兴互为依托的发展格局。把乡村教育融入乡村振兴建设行动,将其与乡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产业建设等项目相互关联,发挥协同效应。让乡村的自然景物、乡土文化、特色产业“活”起来,既成为乡村学校育人场景,又促进乡村文化的复兴。要充分利用乡镇已有的各类文化资源,让乡村红色文化基因植入校园,推动乡村文化的建设与利用,建立“乡村空间—中心社区—城镇地域”多中心协调的共生系统,以教育和文化为纽带,激活乡村社会的地方性知识、自然禀赋、风俗文化、乡贤力量等内生资源,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优质的人力资源和重要基础,还可以把乡村建设中的很多资源,包括乡村博物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特色农业产业园等,转化为教育资源和育人场景,让乡村学校成为守护乡村文化的精神家园,重塑乡村教育地位,提振乡村教育自信。

二是把乡村文化建设与乡土生活“融入”乡村教育。乡村文化是乡村儿童的生活场域,是他们经验的直接来源。乡村文化在乡村教育当中的遮蔽必然导致乡村教育与乡村少年的生活和经验相脱离。将真实世界引入课堂,把真实的乡土生活“融入”乡村学校生活,帮助儿童发现学习的意义,增进乡村认同。加强校村共建,提升办学开放性。充分利用乡镇新文明实践场所、乡村自然景物和文化场馆、乡镇农业与产业资源,让学生们体验新农村之大美,追溯新农村之嬗变,走进新农村之产业,传承新农村建设之薪火,留住“文化血脉”之“根”,实现资源共享、联创共赢育人格局。对儿童而言,在平时的爱乡爱农活动中不断享受童年乐趣,提高了文明素养;对家庭而言,拓展了对子女进行教育管理的渠道,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对乡村而言,有利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形成了风正、气顺、温馨、和美的村风。

三是“互惠共生”推动城乡协同与乡村均衡发展。目前,乡村教育依赖城市教育资源供给,但产出的人力资源等新能量却大量流向城市。因此,需要探索建立城乡教育资源互惠共生、相互协同的模式。乡村教育借助共生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与城市教育进行交流和共融,有利于实现乡村学校从“城市给我”到“优势互补”的心理转变,提升文化认同与发展自信,弘扬乡土文化,唤醒建设家乡的斗志与情怀。针对乡村学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区级层面要能从资金、人才、培训方面做好托底甚至重点保障。对于部分镇级财政支持力度不够的乡村学校,可以通过“一校一案”重点扶持的方式,以“城乡教育共同体”“学校联盟”等模式,促进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共享,实现乡村学校高质均衡发展。

(发言人系民进南通市委副主委兼南通大学总支委员会主委、南通大学理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