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关于系统提升唐闸古镇文商旅经济的建议

来源: 教文卫体和文史委 发布时间:2025-02-07 字体:[ ]

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赓续江海文脉,大力发展人文经济”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关于系统提升唐闸古镇文商旅经济的建议

教育界  曹  健


我市重点打造的文旅项目——唐闸古镇,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古镇的大生纱厂、油脂厂等数十处工业遗存和西市街、高岸街、北市街等多个历史文化街区,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见证。

在经过系统改造、修缮和更新升级之后,唐闸古镇吸引了众多商户入驻。然而,目前古镇的建设与运营在以下几个方面尚有欠缺:

1.文化资源开发不足。目前古镇的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等尚未转化为具有本地特色、有吸引力的文商旅产品。

2.商业运营分散。古镇的商业运营缺乏统一规划,导致商业活动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无法实现稳定性客流增长,非节假日期间尤其明显。

3.业态单一,缺乏创新。古镇的商业业态相对单一,缺乏与文化深度融合的创新商业模式,难以满足年轻人的消费需求。

4.旅游体验有待提升。古镇的氛围感不强,且缺乏互动体验元素,无法带给游客参与感和体验感。

5.营销推广力度不够。古镇营销未能充分运用数字媒体和社交平台,也缺乏对热点事件借势营销的意识。

随着文旅消费市场的不断升级,体验式和沉浸式的场景设计已成为吸引游客的关键策略。2019年始建的合肥“合柴1972”文创园就是一个有效融入合肥工业遗产,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等多重效益目标的文商旅融合成功案例。“合柴1972”文创园所在地原来是生产柴油机的安徽省监狱,经改造升级后已成为合肥市文化网红地标和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园区集聚了艺术展览、数字媒体、文化传播、设计服务等新兴企业126家,日均接待游客1万人,解决就业约2000人,年产值超3亿元。

唐闸古镇在某些方面有着与“合柴1972”相似的背景,因此,古镇的建设和运营完全可以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在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探索更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以实现文化与商业的双赢发展。

为此建议:

1.实施整体规划,整合分散资源。一是总体规划设计。制定古镇商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各区域的功能定位,优化商业布局,形成特色鲜明的商业集聚区。以古镇文化为核心,开发主题化商业项目,增强吸引力,提升游客体验。二是商户联动。鼓励商户之间的联动合作,如联合促销、共享客源,形成商业联盟,增强整体竞争力。三是数字化管理。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实时监控客流量和消费数据,为商户提供决策支持,优化运营策略。

2.突出自身优势,创新呈现方式。一是打造文化地标。商埠、码头、工业城市、鱼米之乡这些过去的唐闸标签,恰恰能让旅游者脱离走马观花,看到与自己生活、居住所在地域不同的文化展现。从商业运营的角度而言,这种地域文化的排他性、唯一性、符号价值与游客吸引力都是唐闸古镇得天独厚的商业潜能。因此,建议利用唐闸古镇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大生码头、轮达船务、钟楼等历史遗迹,创建文化地标和有趣的文化涂鸦墙,增强文化体验。同时,活化工业厂房内部空间,设计沉浸式体验区,构建多主题文化场景,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历史。二是融合现代科技。通过元宇宙、VR/AR等技术手段,结合一键售卖等服务,营造全景式“唐闸古镇”体验场景,提升文化遗产的互动性。三是增加粘性内容。引入互动体验元素、游戏化元素和社交分享元素,融入本地居民生活,打造兼容本地客群和游客的特色商业,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高消费意愿。四是优化旅游路线与服务。精心规划旅游线路和体验活动,开发以唐闸古镇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和项目,将古镇分散的工业遗产进行创意串联,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文化发展。五是举办特色旅游节事活动。通过节事活动,结合中国传统商业文化,打造特色旅游节事,让游客在有限时间内深度体验商业文化。六是设计文创产品。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设计融入带有本地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以推介本地的文化遗产。如最近火热的“霸王茶姬&蓝印花布”联名奶茶,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3.实施多元营销,激发游客兴趣。一是线上线下联动推广。可充分利用数字媒体和社交平台,结合新媒体宣传策略,通过抖音、小红书、微博等渠道推广古镇的文化遗产。同时,提高对热点事件的敏感度,增强与唐闸古镇文化契合的热点营销意识,有效提升古镇的曝光度和吸引力。二是合作推广。与旅游网站和旅行社建立合作关系,推出具有唐闸古镇特色的旅游套餐,吸引更多游客。三是活动策划。借鉴“合柴1972”社区合作模式,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古镇的运营和发展。通过策划和举办艺术展览、音乐活动等特色文化活动,吸引市民和游客积极参与,以激发古镇活力。

4.培养创新人才,激发产业活力。为应对新时代消费者对个性化、高品质体验的需求增长,建议加大力度培养和引进策划、设计、产品开发、营销等创新创意人才,同时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以促进南通文商旅产业的创新发展。

(发言人系南通职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