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加速“美丽海湾”建设 助力南通沿海生态蝶变

来源: 环资城建委 发布时间:2025-08-28 字体:[ ]

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加快海洋强市建设,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加速“美丽海湾”建设  助力南通沿海生态蝶变

农工党界  宋芸芸


美丽海湾是指符合“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目标要求,能够为公众提供优美海洋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海湾。《“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提出,“聚焦建设美丽海湾的主线,统筹谋划‘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指标和任务措施”,明确将美丽海湾建设作为“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时间内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线。近年来,南通聚焦陆海统筹,强化协同治理,持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已有如东小洋口段、洋口港—东凌段、启东圆陀角段入选省级美丽海湾。

南通在建设美丽海湾取得一些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既涉及生态环境本身,也关联到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

(一)生态环境方面。一是陆源入海排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入海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部分入海河流受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排放等因素影响,总氮浓度反弹问题突出,导致海湾水质难以达到理想状态,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尚不稳固。二是海湾生态系统退化。部分海湾生态系统功能衰退、稳定性降低、恢复能力减弱,如互花米草等外来物种入侵等问题突出。同时,海洋生态修复项目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且周期长、见效慢,当前生态修复资金不足,资金渠道有限,难以保障项目持续实施。三是生态环境管理力度不强。沿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环境监测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难以满足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二)经济和社会层面。一是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需加快。南通在推动美丽海湾建设过程中,需要面对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挑战。部分重化工业在沿海地区高密度布局,对海湾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海洋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渔业资源过度开发,海洋旅游、海洋科技等领域发展不足。二是区域协调发展与治理需加强。沿江沿海地区的产业协同、交通互联、生态共治不足,尚不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因地制宜细化落实各项治理方案和政策措施,实现对海湾生态环境的精准治理和有效管控仍未能达成。三是公众参与度需提升。部分公众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且缺乏有效参与渠道。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提高公众参与度。

为此,建议:

(一)加强规划引领,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充分考虑海湾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现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因素,注重问题导向,细化年度目标,排出支撑项目,探索美丽海湾建设的有效模式和经验。加强经费保障,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同时加大市级财政投入,用于美丽海湾建设的后续建设、日常管理和运行维护。建立以陆海联动为核心的联测联防机制。将“美丽海湾”指标要求与治污保洁工程、污染防治任务进行有效融合。以湾(滩)长制为基础,开展跨部门、跨区域的常态化信息交互和联动会商,保障顺畅高效的联动机制。建立监管和评估机制。完善“空天地一体化”环境监管体系建设,探索构建“海域—流域—陆域”海洋环境监管体系,提升海洋环境智慧监管水平。利用可远程调度的无人机进行海岸线和近岸海域全覆盖常态化巡查,构建可视化、多维度的动态监测智慧系统,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生态环境监管网络。

(二)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力度。推进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实施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行动,排定污染物削减重点工程项目,改善近岸海域水质。加强入海排污口的监测,规范入河(海)排放口管理。加强城市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提升城镇污水收集与处置能力。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深化种植业面源污染控制,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减少养殖活动对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持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开展互花米草入侵专项整治,推进生态林建设,提升海湾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建立陆海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平台,实现物种类群的可查、可视、可比对。加强生态环保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探索形成“司法介入、专业引领、科技跟踪”的生态环境修复新模式。依托科研机构和高校等力量,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科技研发工作,提升治理效果和技术水平。

(三)推动生态旅游与产业融合发展。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推动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充分挖掘江海文化特色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树立全域旅游发展理念,重点发展观光游览、休闲娱乐、康养度假、体育运动等亲海旅游业态。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发挥现代远洋船舶、海工装备制造等特色资源科普教育优势,打造南通现代海工文化名片,探索文化与经济融合共兴的实现路径。

(四)加强宣传教育,鼓励公众参与。普及宣传教育。通过举办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科普宣传活动,普及海洋知识。拓宽公众参与海洋保护的渠道,设立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公益基金,探索“慈善信托+专项基金”模式,利用政府力量撬动更多社会资金参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鼓励激励生态文明志愿者加入海湾共建共享队伍,聚焦河流治理、垃圾分类、海洋生态等重点领域,让公众能够直接参与到海洋保护的实际工作中来。

(发言人系南通城建集团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