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强化基层社会治理,提升治理能力水平”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强化党建引领 突出融合共治 “网格党建”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妇联界 肖 潇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聚焦基层基础,着眼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持续推动组织体系向末梢延伸、治理力量向末梢下沉、平台阵地在末梢筑牢。但在城市基层治理实践中,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带来的小区管理秩序重塑、人口流动带来的人际关系疏离、城市现代化进程带来城区居民适配度变化,特别是三年新冠肺炎疫情,从“二十条”到“新十条”优化措施的变化,无一不是对基层治理的重大挑战。回应群众关切,解决民生诉求,提升治理效能成为了基层党委的重要课题。
对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要求,基层组织特别是社区居委会这一层面,在加强基层治理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瓶颈”,具体表现为:一是解决群众问题的方式较为单一,缺乏自上而下的行政支持;二是”话语权”不足,与上级各部门未能形成“大网格”的联动作用;三是在“旧改”与“防疫”后时代的双重背景下,基层的应对能力还有待提升。
对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从整体上谋划,织密上下贯通组织体系。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网格党支部建设成为推动基层治理落地见效的坚强战斗堡垒。组织架构再完善。全面构建“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微网格(邻里)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增设微网格(邻里)党小组。同时,推动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成立在职党员功能型党支部,有机嵌入社区“大党委”服务网络。责任链条再拧紧。选派在职党员担任网格党支部“第一书记”,明确各领域党组织书记抓网格治理工作任务和目标,统筹协调重大事项、组织实施重点工作;构建在职党员标准化操作手册,明确在职党员、功能型党支部、社区党组织责任任务,构建协商共议、问题处置等常态化工作机制,推动市区两级党组织党员线上实时报到,线下楼道亮身份。功能优势再放大。强化党组织牵头抓总作用,实施网格治理微项目和为民服务项目;在疫情防控、城市旧改等重点民生领域开展“先锋堡垒 全域攻坚”行动,推进“红管家”建设,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社区治理之间形成良好的耦合互动。
2.在关键处发力,打通网格治理痛点难点。深入研判网格中的“急难愁盼”,找准治理痛点难点,以破解难题带动整体跃升。在提升治理精细度上抓关键。坚持统筹布局“一张网”,在设置微网格、组建楼栋云客厅、整合专属网格员的基础上,吸收社区党员、在职党员、物业管理员等群体担任微网格联络员,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网格党群服务驿站—楼栋云客厅”三级网格服务阵地,切实把党的工作触角和各类服务延伸到每家每户。在扩大治理参与度上做增量。及时把工作重心从组织在职党员助力疫情防控到推动参与社区治理中来,开展在职党员“领跑”行动,引导功能型党支部牵头实施网格治理项目。建立在职党员“负面清单”,完善在职党员积分管理办法,评选“先锋书记”“服务之星”,推动“双报到·通通在”不断发挥“1+1>2”的效应。在增强治理满意度上补短板。完善“社区党委+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机制,在“无物业”老小区试点公益性物业服务社,探索网格党支部书记与业委会主任“一肩挑”,确保老旧小区基础服务正常化。
3.向最末梢聚能,汇聚融合共治攻坚合力。把网格化理念运用于基层治理的全领域、各环节。一是强化区域融合。有效引导辖区单位党组织、社会组织参与网格治理,推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引导外卖小哥、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 二是坚持结对共建。搭建平台,通过签订共建协议,建立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推进“组织共建、队伍共培、活动共办、阵地共享”,推动各领域党组织活动方式由封闭向开放、由单边向互动发展,形成资源汇聚“一盘棋”。三是突出数智治理。夯实网格化信息工作,动态收集网格全要素信息。强化网格化指挥中心运行机制,实现各领域数据互动,提高指挥中心数据归集、指挥调度、综合执法的运行效能,增强社区网格治理实效。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在基层,难在基层,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关键还是在基层。网格是落实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最后一米”,也是群众“信息、服务、自治”的“最前一米”。我们基层工作者要善于做“融合”文章,不断强化党建引领,突出共融共治,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确保基层治理各项工作落地落细、见行见效。
(作者系崇川区和平桥街道起凤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