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发展全域旅游 助力乡村振兴
致公党南通市委员会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高品质美丽乡村建设为基石,将发展全域旅游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环境更新、文化焕新的有力抓手,积极打造乡村振兴新亮点,取得一定成效,但对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战略要求,对比周边省份和省内兄弟市,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资源禀赋先天不足。从自然资源角度看,缺少名山名川等自然风光资源的加持,亮点不突出;从历史人文角度看,大量依托张謇,名人文化效应略显单薄;从农耕文化角度看,传统建筑、地域服饰、农业生产方式等方面特色不够鲜明。
(二)乡村发展趋于同质。镇村规划与特色产业、本土文化的衔接不够紧密,“千村一面”情况较为突出。乡村旅游主要以农家乐餐饮、垂钓采摘为主,规模小且分布散,品牌影响力不高。
(三)要素统筹缺乏合力。农业农村、住建、文广旅等重点部门在要素扶持上还存在各管一线、综合施策不足的情况。乡村休闲旅游点位所流转的土地大多涉及基本农田,面临不合规、审批难等困境。
(四)亮点打造亟待突破。以江海为主题的旅游乐园项目未能在县市区布局,无法与主城区形成联动效应。富含张謇人文元素的景区项目布局分散、业态单一、内容重复、互动性不强。野生动物园等网红乐园扩张受限、业态拓展偏缓。
为此,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推动发展要素充分整合。一要注重规划的整体性。从市级层面入手,形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整体谋划和总体规划,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板块中予以考量和实现。二要注重实施的计划性。强化部门协同配合,整合各类要素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在基础较好的镇村打造乡村振兴重点片区,加快“以点成片”,形成区域亮点。三要注重消费型项目招引和服务的针对性。把文旅大项目、大品牌招引作为推动南通服务业提档、城市消费活力提升的重要手段,重点推动沿江沿海风光旅游、主题乐园、张謇研学、度假酒店等重大项目落地。加强对野生动物园、启唐城等优质项目的指导服务,协力破解发展难题,促进影响力延伸、辐射面扩大。
二、做足特色文章,推动乡村业态不断丰富。一是突出张謇文化在城市名片打造中的有效植入。充分挖掘江海文化与张謇文化内涵,围绕“一人一城”“近代第一城”等遗存积极申报国字号遗产,推动城市影响力拔高、知名度提升。充分挖掘统战历史资源,加强“南通统战文化学习游览专线”宣传展示。二是突出旅游消费对农业产业化的有效带动。大力推介海安茧丝绸、启海渔港风情、如东滩涂赶海、如皋长寿文化等片区品牌,引导周边镇村开展土特产制销等旅游配套服务,发展“后备箱”经济。三是突出新渠道新模式在人气集聚上的有效引流。推动商演、赛事、会展、商贸等活动形成品牌效应,优化乡村旅游节、美食节、丰收节、民俗节等常态化文旅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线上”渠道,推动乡村“网红”经济,增强乡村产业和农业产品的宣传营销力度。
三、加大改革创新,推动瓶颈制约加速破解。一要全力突破农村产权瓶颈。积极探索镇村土地综合规划利用、“点状供地”等新模式,灵活机动安排农业发展、住房保障、文旅供给等所需土地资源。推动农房产权改革,突破农村房屋经营权益制约,为民宿推广和招引社会力量盘活经营创造条件。二要着力突破资金投入壁垒。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统筹谋划招引运营团队,谋篇布局农村产业、历史风貌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三要全面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制定乡村振兴人才招引和激励机制,吸引乡村在外能人、休闲农业高端人才、网红项目创新创业人才参与投资、开发、运营农村各类项目。
(发言人陈凯,海门区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城乡建设工作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