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关于推进南通滨江绿色发展 延续城市工业文脉的建议

来源: 教文卫体和文史委 发布时间:2023-03-24 字体:[ ]

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着力繁荣江海特色文化,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步伐”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关于推进南通滨江绿色发展  延续城市工业文脉的建议

教育界  吴启运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通五山地区滨江片区,考察贯彻落实长江大保护工作情况,称赞南通滨江环境发生了沧桑巨变,对南通构建生态绿色廊道的做法表示肯定。南通主城区拥有丰富的滨江岸线资源,在长江下游地区可谓独树一帜。近年来,南通五山及沿江地区先后开展20多个专项整治行动,关停“散乱污”及化工企业近3000家,腾退修复岸线12公里。新增造林面积35万亩,沿江生态岸线占比增至60.6%。2021年全年省考以上优Ⅲ比例为94.5%,主要入江入海河流断面平均水质消除劣V类,南通沿江已然成为我省打造沿江特色示范段的重要缩影。

当前,南通滨江地区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复合功能提升和特色历史风貌展示等方面还面临如下问题:一是整体生态效应发挥不足。五山地区生态基底良好,生态修复初具雏形,而滨江其他地区岸线开发利用存在碎片化治理,还未形成连片发展态势,生态保护修复压力较大,三生空间不协调。二是片区文化复合功能相对较弱。五山地区其他功能载体相对单一,内涵不丰富。滨江港口搬迁后其堆场、仓库等用地闲置,空间资源未有效整合,局部用地功能混杂,与城区腹地缺少联动融合,功能重组步伐较慢。三是地域文化和历史风貌尚未有效挖掘。五山地区生态景观环境单一,文化内涵不足。滨江地区内工业建筑和传统民居年久失修,地域文化与传统肌理丧失,地景关系不协调,缺乏高品质的滨水空间环境。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发挥生态优势效应,构筑滨江绿色风光带

1.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进一步强化五山地区的生态涵养功能,丰富植物群落层次和景观生态,发挥滨江地区“生态核”作用。滨江其它地区要有序恢复原生植被,提高绿地的生态效能,对生态敏感地区运用生态池塘、活水公园、人工浮岛、水上森林等手段进行生态修复,完善滨江生态绿地系统布局。

2.加快滨江岸线整治。进一步深入开展滨江地区危化品码头和仓储企业专项治理,腾退污染大、效益低、严重影响滨江风貌的企业,梳理整合生产岸线,通过空地与堆场整治,将原南通港区、任港港区、姚港港区岸线逐步向生态、生活岸线功能转移,对港口腾退的空置场地进行生态化改造,布置防护林地,建设沿江生态廊道。

3.打造滨江生态风光带。以五山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和休闲观光为典范样板,发挥核心和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向东和向西拓展。高起点谋划《南通主城滨江地区生态带总体规划》,通过滨江岸线修复和空间整合,以点带面形成军山东区、五山地区、滨江西区、沪通铁路大桥滨江地区等重要生态功能节点有机串联的沿江生态系统,进一步放大滨江地区绿水青山的整体生态优势效应,建成在省内独树一帜的城市型滨江生态风光带。

(二)叠加城市复合功能,营造滨江高品质人居环境

1.融入城市复合功能。五山地区要在生态功能基础上增加特色文化、旅游等载体功能,提升片区内涵。滨江其它地区要融合商业、居住、生态、文化等复合功能,如布置酒店办公文化休闲中心、高档居住小区、湿地公园和滨江文博展示中心等。依据不同职能和用地进行分段,与老城区、新城区、创新区、高铁新城等功能区实现分工布局,打造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区的重要增长极。

2.塑造高品质人居环境。以五山地区良好的生态资源为基底,加快创建国家5A级风景区,通过天然的山林河网体系与人性游憩空间设计相结合,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环境,打造山、水、林、人相得益彰的宜居宜游休闲度假康养目的地。滨江其它地区推动岸线资源空间与沿线土地开发、景观提升相融合,大量集中公共设施、商业空间和开放空间。针对生态环境较好、区位地段优越的地块实行生活化改造,植入高品质住区业态,实现真正的还江于民。

(三)遵循历史文脉和传统肌理,彰显特色“文化核”

1.挖掘传统地域文化特色。五山地区遵循传统古镇肌理风貌,融合山水文化、佛教文化和康养文化,展现江海平原的田园风情。滨江其它地区要利用特色文化优势,如对天生港、任港等历史风貌地段,进行提档升级。通过保留街区尺度,还原社会生活,将古街古巷和传统风貌建筑等资源重新归置在滨江地区的历史格局中,并与步行游线网络系统相整合,融入江海文化内涵和商业价值,展示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打造情境体验式历史街区。

2.复兴滨港工业文明。建议对滨江地区的港口设施进行改造更新,有选择地对部分老码头、龙门吊等具有显著特色的工业遗产进行保留和展示,作为工业景观和工业博览进行再利用,留住港口工业曾经的城市记忆与辉煌。保留中远船务、中远川崎等强实力造船企业,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实行生态花园式工厂改造,围绕特色工艺、文化博览等开展滨江工业旅游活动,实现滨港工业文化的回归与传承。

3.倡导文博展示与文创事业。五山地区围绕江海文化、山水文化、近代文化等地域特色,设置不同主题的文化博览展示区域,扩大南通文化的区域影响力。滨江老港区空间融入船舶文化、运河文化、海神文化等,开展工业遗产旅游和文化博览,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滨港工业特色博览区。传统历史街区开展特色民俗和非遗展示等活动,融老南通文化博览、休闲娱乐体验、文创商务等功能于一体。

(发言人系九三学社南通市委副主委、南通大学科学技术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