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赓续江海文脉,大力发展人文经济”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关于“打造南通教育特色研学体系促进人文经济融合发展”的建议
教育界 姜树华
南通,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教育成就,成为全国教育的璀璨明珠,被誉为“教育之乡”。2024年12月,《半月谈》以《读懂南通教育的密码》为题分上下篇大幅报道南通教育,并直接引用基础教育界流传的一句赞誉“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多年来,南通持续吸引着全国范围内各地区教育团体参访交流,促进了南通与各地区教育水平的提升,同时也为南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应。基于此,聚焦“持续放大南通教育品牌,做强做优教育人才培养培训”这一目标,统筹释放南通教育品牌市外地区经济价值,打造南通教育特色研学体系——“学在南通”研学IP,不仅能够进一步发挥南通教育资源的优势,促进人文经济的融合发展,还能够为学生、教师、教育行政、企业家和社会人士提供丰富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推动南通乃至全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一、建构“学在南通”研学IP底端架构
(一)深度挖掘并整合“学在南通”区域研学资源。明确研学目标定位,围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激发企业家创新精神及提升社会人士文化素养四大核心,确立南通特色研学教育目标,打造“学在南通”IP项目。据初步统计,南通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214所,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场馆80余家,为研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研学资源分类整合,对南通市各县市区的研学资源进行全面梳理与分类,根据资源特色与教育价值,科学分配到不同的研学线路中,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深度融合,实现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促进人文与经济协同发展。
(二)丰富并深化“三名”研学课程内容。深化名校研学,精选各类各级名校,打造全国领先的市、县、校联动的教师(校长)培养培训基地,通过实地考察、教学观摩、交流研讨等形式,深入了解其办学理念、教学特色及管理创新,促进教育经验的交流与共享。拓展名馆研学,依托南通博物苑、海门科技馆等丰富博物馆资源,开发涵盖科技探索、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等多领域的研学课程,通过互动展览、实验探究等方式,拓宽学生视野,提升文化素养。升华名家研学,深入挖掘“三代”教育名家、名师工作室,古代(胡瑗、张謇)、当代(李吉林、李庾南)、新生代名师等众多教育资源,通过讲座、访谈、工作坊等形式,分享其成长历程、教育理念及创业智慧,为各类学习者提供精神滋养与思维启迪。
(三)构建“一市多站·递进式”研学路线体系。优化研学路线布局,结合南通教育资源分布与交通网络,规划出多条精品研学路线,每条路线均覆盖名校、名馆、名家等多元研学点,满足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优化研学递进式路径,名校、名馆、名家三条主线相互交织,形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递进式学习路径,引导学习者逐步深入探索南通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四)强化“一路一特色·高品质”研学组织实施。提升参与体验,注重研学活动的参与性、体验性与互动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角色体验、项目学习、实地考察等,确保每位参与者都能获得个性化的深度学习。强化安全保障与服务,建立健全研学活动安全管理体系,加强风险评估与应急准备,同时提供周到细致的后勤服务,确保研学活动安全、有序、高效进行。特色品牌建设,每条研学路线都应注重打造自身特色,通过高质量的课程内容、专业的师资队伍、贴心的服务体验,逐步形成“一路一特色”的南通研学品牌,吸引更多国内外学习者前来体验。
二、强化“学在南通”研学IP顶层设计
(一)高位引领布局,精准推进研学系统横向到边。谋划组建由市教育局、市文广旅局、市科技局等相关部门组成的研学系统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研学系统建设的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和具体实施工作。充分利用南通现有的名校、名馆和名家资源,通过合作共建、资源共享等方式,形成多元化的研学课程体系。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研学系统的整体水平。
(二)释放政策活力,全面推动研学普惠纵向到底。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为研学系统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加大对研学活动的资金投入、提供税收优惠等,鼓励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参与研学系统建设。强化安全保障建立健全研学活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加强对研学活动的安全监管和指导。同时为所有参与者购买活动保险,确保研学活动的安全进行。
(三)聚焦顶层逻辑,全力保障人才队伍和宣传矩阵无缝衔接。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研学师资队伍,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广泛邀请知名教育家、通籍教育名人、企业家和社会人士组成教育专家智库,担任研学导师,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研学体验。通过媒体宣传、网络推广等方式,提高南通教育特色研学系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与学校、企业、社区等单位的合作,共同推广研学活动,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
三、全力提升“学在南通”研学IP通篇价值
(一)持续放大“南通教育”品牌价值。对南通各县市区优质研学旅游资源进行摸底和调研,深化区域教育资源互动衔接,协同打造优质研学旅游资源高地,高标制定具有地市代表性的城市研学旅游精品线路。
(二)倾力打造“南通好玩”文化价值。鼓励景区、基地、博物馆等主体开展研学旅游课程开发和研学实践基地建设工作,设立市、县两级研学旅游精品课程评选机制,对优秀研学旅游精品课程进行资金奖补和推介。
(三)持续提升“江海有情”经济价值。搭建南通研学旅游人才培训体系,协调人社和文旅共同探索研学旅游导师持证上岗的可能性;探索专、本院校设立研学旅游相关专业,开展学术研究、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规划,为全国研学旅游人才库搭建提供直接保障。
(发言人系南通市紫琅一小党总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