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关于推进工业大企业做大做强的建议

来源: 经科委 发布时间:2021-09-29 字体:[ ]

关于推进工业大企业做大做强的建议

特邀界   李春旺


工业大企业处于产业链的龙头地位,对于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安全和优化升级至关重要。近年来,南通市委、市政府围绕3+3+N产业发展导向,推动“5125”工业大企业培育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一些短板,如企业家队伍建设水平有待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够强烈,拥抱资本市场不够主动,营商环境仍需继续优化,等等。为此建议:

一、厚植发展理念,强化企业家队伍建设

推动工业企业做大做强,企业家是主体。因此,要多措并举,着力推动企业家队伍建设。一是营造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丰富“南通企业家日”活动内容,推动形成尊重、理解、支持企业家发展成长和崇尚创业、鼓励创造、尊重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优先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家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相关人民团体的相关职务。二是弘扬南通企业家精神。引导全市企业家学习贯彻习总书记视察南通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弘扬张謇企业家精神,在南通主流媒体开设“企业家专栏”,报道企业家创业创新典型事迹,树立“创业者受尊重、贡献多最光荣”的鲜明导向。三是提升企业家经营能力。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我市举办研讨会、行业性座谈会等;组织“5125”工业大企业高管、相关部门人员参加清华大学企业家俱乐部、北京大学总裁班等专题培训,进一步更新理念、提升能力。把教育、发展、责任、激励贯穿始终,努力培养一支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青年企业家队伍。

二、着力创新驱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只有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推动企业做精做强。一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加大投入、扩大产能、提升品质,做实“二期项目”。引导企业转型发展,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创新“数字+智能”化管理模式,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二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利用各类科创园区,加强科技孵化器、加速器、特色产业基地等平台建设,打造集高级人才、核心技术、国际标准等功能要素为一体的创新平台。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设立独立法人型研发机构,建设并提供产品检测、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大数据应用等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引导本市企业探索“飞地”建设模式,赴上海、南京等智力富集地建立一批研发中心。三是提升产学研用紧密度。主动邀请“两院”院士与本地企业开展深度对接,提供技术服务,实现科研项目与南通产业的深度融合。积极争取与中科院共建更多的行业产业研究所,为我市产业发展提供服务。深化与设立在南通的高校产业研究院合作,重点在高端纺织、船舶海工、电子信息等方面进行深度研发,推动成果的转化落实。四是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竞争力。加大行业监管和自律,把质量品牌工作融入企业发展的每一个领域,探索每年举办行业内产品交流会和产品设计大赛,扩大产业影响,进一步提升品牌质量。

三、推动规模扩张,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张,上市和走出去都是有效办法。一是积极拥抱资本市场。牢牢抓住资本市场提供的难得机遇,借鉴天楹集团“兼并重组”进行资本运作的成功经验,鼓励我市企业进行融资和并购重组,做大产业规模。按照技术实力、行业地位、税款缴纳、财务风险等进行维度分析,将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工业企业进行综合分类,形成一个分层次、分行业、分梯队的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二是加快走出去步伐。围绕融入苏南、接轨上海,做好产业转移承接工作,重点发展与长三角地区互补性较强的智能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等产业,开展上下游纵向配套和横向协作。发挥中天科技、联发集团等企业“走出去”的成功典范作用,引导更多制造业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国际并购、兼并重组等到境外投资。有效利用建筑行业资源,积极探索境外投资与建筑企业合作的新模式。强化咨询、金融、人才、风险等方面的服务,支持我市企业更大力度开拓“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等新兴市场。

四、提升服务质量,优化营商服务软环境

要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提高服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一是激发投资活力。建立优质工业企业“白名单”制度,构建企业征信共享平台。设立“纾困基金”,为拟上市工业大企业提供流动性资金支持。发挥金融部门作用,拓宽信贷渠道,积极探索股权、知识产权、收益权等质押融资方式,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融资支持。二是提升人才服务水平。聘请科技、金融等方面的高层人士和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成立培育“5125”工业大企业的专家智库。精准制定南通籍大学生回乡创业的奖励政策和发展规划,鼓励南通籍大学生回通发展。加快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专业(工种)高技能人才。探索退休特种工种人员作业资格延长机制,缓解部分企业技术人员荒。三是强化政策保障。对上市(挂牌)企业的扶持要向企业上市(挂牌)后延伸,争取省里在上市方面的资金扶持。探索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强化对企业特别是“5125”工业大企业在信息化投入及软件投入上的奖励支持。在用能上,对大企业“免费体检”,实施燃气、蒸汽协商价格机制。善待本土企业,以招商引资的政策扶持本土企业新上技改项目。

(发言人系海安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