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关于稳定我市劳动就业水平的建议

来源: 港澳台侨和外事委 发布时间:2024-01-17 字体:[ ]

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提升人民幸福指数”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关于稳定我市劳动就业水平的建议

民盟界  任云烨


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稳就业相关要求,全面梳理企业用工需求,动态更新企业用工信息。深化“云就业”品牌,完善现场招聘、网络招聘、直播招聘三位一体的供需对接平台,打造“快就业”零工服务平台,为各类人群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求职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

但是,在“后疫情时代”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国内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我市就业情况虽然总体稳定,但仍然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较为明显。企业因为薪酬福利、工作时间、技能门槛等导致招工难、留工难,而求职者因为择业观、对薪酬和自身发展的期望值,甚至对企业文化、企业周边环境的要求等原因导致就职难,“慢就业”、“懒就业”现象普遍存在。二是我市就业和创业政策更多地向高层次人才倾斜,针对普通就业创业群体的还偏少。与苏南相比,我市现有产业对于人才的吸附能力还存在岗位数量、薪资待遇、生活配套等方面的差距,在通高校学生留通率还偏低;三是产业相对集中的园区,生活配套便利性不高,人才公寓、职工公寓等安居设施供应紧张。四是与新经济、新就业形态相对应和相配套的社会保障水平有待提高。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稳住就业载体

一是稳定现有岗位。我市现有工业、服务业、建筑业企业仍是吸纳就业的主体,就业主管部门要加大摸排力度,扩大服务面,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实现辖区企业空岗信息动态采集全覆盖。要强化就业托底保障,实施就业困难群体信息动态采集和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岗位开发。二是拓展新的岗位。聚焦普通高校毕业生、普通创业者、农民工等群体,出台引导和激励政策,鼓励和支持创办投资少、风险小、形式活的创业项目。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根据实际需求设立见习岗位,政府给予见习人员基本生活费、人身意外伤害险等见习补贴,化解部分就业压力。三是增加灵活岗位。零工经济具有就业容量大、进出门槛低、灵活性强等特性,已成为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经济模式。要关注与南通适配度较高的新业态,出台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鼓励形成集聚效应,生成更多灵活性岗位。

二、激活就业主体

一是树立新的理念。针对“慢就业”、“懒就业”的社会现象,市就业主管部门和高校就业部门要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调整心态,摒弃“宁做低收入白领,不做高薪酬蓝领”的思想,在技术劳动中贡献聪明才智、实现自身价值。要积极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使劳动要素、技能要素更多地在收入分配中得到体现。要创新技能导向激励机制,增强产业工人的获得感、荣誉感、幸福感。社会层面要大力营造尊重技术工人的氛围,让“产业工人”这个职业得到更大程度的尊重,让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发扬光大。二是稳定人的来源。主动对接南通现有高职院校,在高校建立引才工作站,通过定向培养、校园专场招聘等模式,吸引更多的毕业生留在南通,为南通发展提供人才及智力支撑。用好本地富余劳动力,开发零工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零工资源、零工信息、零工服务精准对接,促成灵活就业人员由分散走向集聚,实现方便快捷就业。三是提升技能水平。在现有的多元化职业技能培训基础上,学习借鉴苏南的经验,充分发挥企业自主技能鉴定的作用,培养企业技能人才。

三、优化就业服务

一是大力发展人力资源相关产业。出台更多扶持政策,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南通,扶持人力资源产业发展。目前我市各县区都有人力资源产业园,要主动对接长三角城市,搞好产业联动,提升人力资源服务能力和整体竞争力。学习借鉴上海市高端人才服务、国际人才服务的工作理念,促进我市人力资源产业向产业高层次、服务精细化发展,让“十厘米的业务,做出十公里的深度”,打造南通人力资源产业新高地。二是充分借用外力。建立和发布中长期人才需求目录,加强与辖区各类高校的紧密联系,有意识地加大本土高校培养目录需求人才的力度,建好各类人才储备的“蓄水池”。支持南通理工学院等民营职业院校发展,发挥其既能灵活便利按企业需求调整培训科目,又能作为企业“外挂车间”提供实训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区域技能人才缺口。三是强化保障服务。建议市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各工业园区、都市工业综合体集中配建集体宿舍,加快国有闲置公寓、楼宇、集体宿舍楼及剩余安置房的盘活改造,建设储备更多的人才公寓、青年驿站。提升工业相对集中区域的餐饮、休闲、文创、体育等基本生活设施配套水平,优化公共交通资源配置,为各类人员到南通“就业兴业”提供保障。

(发言人系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