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关于高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建议

来源: 农业农村委 发布时间:2024-07-11 字体:[ ]

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百村示范、农村人居环境千村整治”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关于高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建议

九三学社界委员  陈  敢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万工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的意见》(苏发〔2023〕12号),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将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建设升级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可以说,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未来一段时期内乡村建设的工作重点。

一、存在问题

1.村庄规划编制有所欠缺。村庄规划主要由县、镇两级资规部门主导,聘请第三方为主编制,没有深入地广泛征求基层干部和村民意见,村庄规划缺少与当前实际及未来发展有机融合,产生了规划的功能定位不够清晰、特点特色不够鲜明、空间布局仍然零散等问题。

2.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短板。一方面群众参与度待提升。农村居民以老龄人为主,且村均人口多,受传统生活习惯影响较大、文明卫生习惯尚未全面养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积极性不高,受到的制度性约束不强,维持干部组织推动难度大,“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仍较普遍。另一方面长效管护机制有待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广量大,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基础设施运行资金投入不足,项目设施后期管护机制待加强。

3.农村产业发展面临困境。对乡村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谋划不足,产业较为单一、层次不够高,乡村集体经济增长渠道不多,局限于单纯的资源资产发包,主导产业大多停留在种植、养殖、粗放式经营阶段,在特色产业打造、产业链延伸和农文旅融合上挖掘不深。

二、对策和建议

我市在全省率先谋划实施“乡村振兴百村示范,农村人居环境千村整治”工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作为推进三农工作的主抓手。在工作推进中要做到定位准、目标明、任务清、措施实。通过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体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1.全域规划绘制美丽新蓝图。坚持把规划编制作为“第一道工序”,立足农村乡土特色,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推动“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应编尽编,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合理确定不同类型村庄的发展目标、用地布局、风貌管控和建设任务,广泛听取基层干部、村民意见,制定出符合乡村振兴发展实际的实用、科学、操作性强的村庄规划,实现村庄、景区、产业、环境、配套设施等有机统一。

2.常态长效扮靓乡村新风貌。紧扣“四清一治一改”,定期开展“村庄清洁日”活动,保持每期10万人以上参与规模。坚持每月开展督察暗访,每年进行抽查检查,确保达到预期成效。完善通报反馈制度,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巡察机构监督作用,督促问题整改到位。更好发挥高质量考核和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指挥棒作用,营造共抓乡村振兴、共建美丽农村的良好氛围。

3.因地制宜挖掘产业附加值。坚持产业先行,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合理利用当地资源禀赋、人文底蕴,发展乡村特色主导产业。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升耕地质量和水平。围绕“土特产”做好文章,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打通农产品变为畅销商品的堵点,创新方式,灵活载体,对内提升农产品的规模和品质,满足公众多样化、高端化需求,对外广泛宣传讲好故事,想方设法招引龙头企业落地,全面释放活力。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乡村康养等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有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把更多收益留给农民。

4.共建共治激活治理内动力。构建“市抓统筹、县级主导、镇级落实、村级主责、群众参与、社会共建”的协同建设机制,坚持村民主体地位,利用“红黑榜”“清单制”“积分制”等方式,调动农民和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农户开展房前屋后庭院卫生清理,种植花草果木、提升庭院景观,开展星级美丽庭院评选,在广大农村形成爱美创美新风尚。在乡村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优先吸纳当地的剩余劳动力,组建村民监督小组,让村民尽可能参与到乡村建设行动中,提高村民的知情率、参与感和满意度。乡村建设中的共建共治,完善了乡村治理机制,提高了乡村治理水平。

5.资源整合提升要素保障力。坚持适度倾斜,强化各级保障,完善“财政+金融+社会化”的投入机制,探索“集体+农民+市场化”的运营模式。推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经验,稳慎推进“空关房”“田间房”治理,实现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积极盘活存量资源资产,放大强村公司引领作用,实现村村联合、抱团发展。加快培育“新农人”队伍,定期选派“第一书记”,为乡村振兴筑牢人才支撑。

(发言人系九三学社南通市委副主委,南通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南通市乡村振兴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