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园区发展 打造现代化生态美丽新南通
侨联界 袁宏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园区是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单元,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产业升级调整最重要、最广泛的空间载体,园区提供大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碳排放的重要源头,也是实现“双碳”目标必须要牵住的“牛鼻子”。在“双碳”战略目标驱动下,产业园区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
南通是工业大市,也是能耗大市。据统计,2022年前三季度,全市规上工业综合能耗1200.7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6.6%,增幅较一季度、上半年分别高出16.0、11.7个百分点,增速呈现逐步回升态势。从行业大类看,前三季度34个行业大类中有12个行业综合能耗同比增长,增长面达35.3%。截止2022年10月,我市工业用电共计316.6亿千瓦时,同比增加5.5%,随着经济生产的复苏和新增规上企业的增加,我市工业用电耗能将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市占地100亩以上的大型产业园区共计74个,规上企业集中度较高,使得工业能耗使用较为集中。引导我市大型产业园区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提高工业能源使用效率,减排降耗,已成为打造现代化生态美丽新南通的重要抓手。
1.加强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先行。加强低碳绿色园区建设顶层设计,构建具备实操性的低碳绿色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和建设指南。以地方先行先试为路径,选择电气化水平较高、清洁资源禀赋较好、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较优化的园区率先开展试点,确保低碳绿色园区在排放目标、技术应用、管理体系方面具有领先性。坚持全市低碳绿色“一盘棋”理念,按照有序、安全降碳要求,实事求是提出绿色低碳园区建设阶段性目标,以CO2持续减排、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为方向,充分考虑不同园区规模体量、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和用能结构、碳排放条件,因地制宜探索绿色低碳园区发展路径。
2.数字技术赋能,打造智慧园区。深入调研园区用能特性,挖掘能效提升潜力点,充分利用园区办公楼、厂房屋顶,布局分布式光伏,配置储能、充电桩设备,打造光储充一体化应用系统,改善能源结构,提高园区清洁能源自给比例。利用数字技术,构建统一的园区综合能源管理平台,打造园区能源“一张图”,可通过智能系统实时观测园区用能情况,对暂时不用的空调、电梯等高耗能设备自主关停。在用电高峰期还可实现需求侧响应“一键控”,自动调节公共范围空调、光伏、储能、充电桩等用能负荷,帮助企业管理更加智能化、科学化,在减碳的同时减少人力成本。通过协同调配企业生产流程,实现整体能源和资源利用的最优化,提升清洁能源的应用比例,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实现用能成本和整个园区的碳排放降低。通过多能源融合设计、多能源灵活转换、多系统协调控制、多业态增值服务等,打造覆盖园区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等多流合一的智慧能源管理平台,推动园区能源清洁化、数字化、智能化运营。
3.优化园区布局,引领低碳发展。将低碳园区建设要求融入园区发展总体规划,加强园区空间和能源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先进制造业聚集率,提高园区单位面积产出。合理布局园区绿地空间形态,选择固碳能力强的本地植被群落,提高植被覆盖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动绿色能源供应链优化升级,加快太阳能、风能、氢能等清洁能源替代,提高园区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提高绿色电力购买比例,提高能源产出效率。实施传统能源改造,推动集中供气供热或建设清洁低碳能源中心,有序布局建设分布式能源项目,分质与梯级利用园区内工厂余热,提高余热资源回收利用率。推动传统产业绿色改造、生态升级,加速落后产能退出,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鼓励“腾笼换鸟”,培育绿色低碳产业。新扩建产业园区招商引资要考虑产业结构比例,已建园区要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推动节能降碳改造。
4.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扶持力度。按照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要求,将碳减排控制、能源结构优化、能源效率提升、产业结构优化、产业深度低碳化改造等作为重点内容,科学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低碳绿色园区评价标准和建设指南。将绿色低碳园区建设纳入政府建设发展规划,支持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对于绿色低碳、减碳明显的产业加大鼓励和支持力度。加大对绿色低碳园区和企业的财政金融支持,构建支持绿色低碳园区建设的“环境经济政策工具包”,通过财政补贴、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对示范园区、示范企业提供资金和环境支持。
(发言人系沃太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