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深度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引领南通创新发展

来源: 经科委 发布时间:2025-06-30 字体:[ ]

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构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深度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引领南通创新发展

科技和科协界  徐管均


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不仅是上海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服务长三角、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重大举措。江苏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上明确提出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南通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报告将其列为全市“两大战略支撑”之一。

一、周边区域对接上海科创中心的主要做法

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具有代表性的有“双向飞地”“科创圈”和“融合”等模式。一是温州与嘉定共同打造的“科创飞地”+“产业飞地”的“双向飞地”模式。2018年底,嘉定区与温州市共同设立“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温州(嘉定)科技创新园”,温州企业可以在上海设立研发机构,孵化企业再回温州落地;嘉定企业可以在温州拓展生产基地,在企业注册、行政许可、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共享等方面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探索建立了“研发在上海,产业化在温州”的跨区域发展合作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2021年温州又采用购地自建的方式,建设了温州(嘉定)科技创新园二期。二是苏州加快打造沪苏同城“科创圈”。苏州以创新资源共建共享为抓手,聚焦创新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交流培养、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联袂打造沪苏同城国际创新挑战赛品牌活动,推进沪苏两地在产业科技创新领域深入合作。完善与上海对接工作机制,苏州市科技局建立沪苏科技合作交流统计制度、月报制度、通报制度等3项机制,并带领相关板块科技部门赴上海市科创委等单位开展工作对接。与上海大院大所、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合作,共建了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苏州研究院、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苏州研究院等重大科技创新载体。聚焦大产业、新产业建设科创载体,加强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商飞等校企合作,建设上海高校苏州创新创业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科技协同创新研究院、同济大学(苏州)产业研究院、大飞机研究中心等载体。三是太仓从“接轨”“融入”到“融合”发展。早在2003年,太仓率先在长三角地区明确提出“接轨上海”发展战略,并将其纳入“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的核心战略,“十三五”规划又进一步提出“融入上海”发展战略,开启了融合发展之路。20多年来,太仓主动承接上海辐射和带动,大力推进“规划同圈、交通同圈、科技同圈、产业同圈、生态同圈、文旅同圈、民生同圈、治理同圈”,“沪太同城”效应不断放大。科创方面,建立了如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太仓园区、中科院上海技物所太仓中心、中科院上海计算所太仓分所等。与上海高校等合作,建立国际创新人才沪太联合引育中心,打造区域协同引才新平台,联合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主动融入上海的产业体系,在汽车核心零部件、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特色产业领域,与上海开展深度合作,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嵌入和融合。

二、南通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路径建议

(一)增强链动协同,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提高创新资源整合力度,提升产业转移承接和资源匹配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协同创新融合度。一是推动产业链协同。建议由专业咨询机构对南通和上海的产业进行深入调研,绘制详细的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图谱。明确南通重点产业在长三角地区产业链中的位置,以及与上海产业链各环节的关联和互补情况。二是构建产业创新联盟。定期举办产业对接会、供应链合作洽谈会等活动,为沪通两地企业提供面对面的交流机会,促进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引导各特色园区围绕主导产业与上海产业对接互融,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三是联合打造“双向飞地”。借鉴温州经验,鼓励各板块加速布局上海“科创飞地”,精准引导创新要素和产业要素双向流动,合理融合上海富集的科创资源和南通地区产业化优势,与上海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二)加速创新共建,汇聚高端要素资源。深化与上海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强化与上海创新链的共建共享,逐步推动高端创新要素集聚。一是完善创新合作机制。与上海合作高校和科研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依托南通在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产业发展基地优势,开展联合研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合作项目。与上海市相关地区、部门组建协调机构,定期召开会议,协商解决合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推动合作项目顺利实施。二是共建科创研发平台。大力吸引上海高校院所在南通设立分支机构或合作站点,鼓励本地头部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合作创新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鼓励企业建设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博士后工作站等人才站点,为南通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三是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与上海搭建跨区域的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与上海的科研设备、科技信息、创新平台等资源共享。参考太仓模式,提升同城效应,加强与上海在教育资源、优质医疗机构、文化机构等方面的合作,提升公共服务与城市品质,以软环境的优化吸引和集聚高端要素资源。

(三)拓宽金融渠道,激发市场创新活力。推动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力吸引上海风险投资机构,助力科技型企业孵化壮大,逐步提升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力度。一是创新金融产品。组织本地金融机构开展科技金融专项调研,针对科技型企业轻资产、高风险的特点,引导银行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做活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建立专门的科技金融服务团队,为科技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包括融资咨询、项目评估、贷后管理等。吸引上海的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类金融机构(如:91金融)来南通开展业务,通过大数据技术对科技企业的经营数据、创新能力、市场前景等进行综合评估,建立更精准的风险定价模型,为科技企业提供更合理的贷款利率和额度。二是促进风险投资。吸引上海风险投资机构来通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投资业务。搭建专业化的风险投资服务平台,整合项目资源、技术资源与人才资源,为资本与创新企业牵线搭桥,引导风险投资基金与投资机构共同投资南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长型企业、科技人才项目。三是对接资本市场。筛选有上市潜力的科技企业,进行重点跟踪和培育。深入对接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等专业平台,集聚头部股权投资机构、证券机构、金融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更专业的上市辅导。

(四)强化机构搭桥,加速成果转移转化。加强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润滑产学研用合作机制,进一步提升新成果转化效率,助力产业化进程。一是促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出台科技中介机构支持政策,吸引上海技术转移、知识产权评估等专业中介机构在南通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业务。推动本地专业中介机构与上海知名中介机构合作,通过合作引进先进的服务理念、管理模式和业务资源,共同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二是激励科技信息共享与成果转化。建立科研设备共享数据库,将上海高校、科研机构和南通企业的大型科研设备信息纳入其中,方便两地科研人员查询和使用。搭建产学研用信息共享平台,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手段,整合企业技术需求、高校科研成果、科研机构研发动态等信息,优化产业承接环境和服务体系,全力提升产业转移承接和资源匹配能力,实现实时更新和推送,促进科技创新精准对接。三是强化市场推广与精准服务。定期举办产业化经验交流会,邀请行业内知名企业分享从实验室成果到大规模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让初创型科技企业少走弯路。鼓励和支持企业参加上海各类展会、技术交流会等活动,帮助企业展示创新成果、对接潜在客户。

(发言人系如东县科技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