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提升南通城市“青和力”,增强城市活力

来源: 教文卫体和文史委 发布时间:2025-06-30 字体:[ ]

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赓续江海文脉,大力发展人文经济”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提升南通城市“青和力”,增强城市活力

文艺界  马  卫


青年是活力的源泉,是城市决胜未来的关键。近年来,我市不断推进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努力实现“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但相较苏州、成都等备受青年青睐的城市,南通的吸引力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是青年政策吸引力有限,引才不易。中国青年理想城市排行榜上,南通位居全国第36位,在长三角地区仅居第12位,排名靠后。相较周边苏州、无锡等城市,南通人才政策比较优势不明显。以人才专项经费为例,2023年,苏州主城区1.3亿元,常州主城区2亿元,而南通主城区仅为5000万元,影响人才引进质效。在政策落实上,部分人才政策存在知晓度低、申报门槛高、周期长等问题。

二是产业人才供需匹配难,用才不顺。传统产业吸引力不足。受就业偏好影响,不少年轻人工作期望值与现实需要脱节,将高技术制造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作为首选,对传统产业接受度不高。新兴产业岗位供给不足。南通新兴产业虽初具规模,但相当部分为初创阶段,难以聚集大量青年人才就业,一定程度形成“外地青年难招引,本地青年难留住”局面。

三是城市定位特色不鲜明,留才较难。当前年轻人城市选择逻辑已经由利益驱动转变为快乐导向,选择哪座城市取决于这座城市是否有趣。目前,南通网络存在感较低,年轻人集聚的新媒体平台上鲜见城市热点爆点,难以吸引年轻人集聚。高品质文商旅产品服务不丰富,适合年轻消费群体的特色产品明显不足,未形成成熟的城市IP,缺乏城市“青和力”和“鲜活力”,难以让年轻人“来了还想来”,甚至定居于此。

对此建议如下:

一、加强青年人才政策保障,增强“引才”磁场。建立健全全周期、全链条的青年人才服务体系,完善对青年人才的普惠性支持措施,将各类人才培养引进支持计划向青年人才倾斜。在人才招引上既要带企进校、定向招引,通过“线上+线下”政策宣讲、精准洽谈等形式招揽青年人才,也要以才引才,充分发挥“滚雪球”效应,实现“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的良好氛围。要紧盯重点领域人才缺口,持续组织开展高层次青年人才引进,精准对接发展与引才需求,大力引进高层次青年人才。要围绕青年重点关注的就业、创业补贴、社保补贴、职称评定、技能培训、租购房等政策,持续优化人才政策,加大专项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力度,切实解决青年人才在薪酬待遇、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让他们安身、安心、安业。要加强部门、市区互联互通,加强工作人员政策培训,提高政策服务能力,缩短审批时间,提高服务效率,全方位提升人才支持“力度”、匹配“精度”和服务“温度”,增强青年信任感和归属感。

二、完善青年人才培养机制,激活“育才”活水。搭建有利于青年人才成长的创新创业、学术交流、技能培训等各类平台,通过持续开展“江海英才创业周”、“南通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等主题活动,优化活动形式,加强本地区实用人才“传帮带”技术培训和指导,为青年人才提供广阔就业前景。构建良好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突出青年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绩,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倾向,提供平等多元的竞争机会,给予适当的容错改错空间,激发青年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勇气。

三、优化青年人才配置,筑牢“用才”阵地。聚焦“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构建特色鲜明、链条完备、适宜青年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引进优质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加强校地联合引才和校企双聘机制,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机构与本地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引导企业与高校及学生搭建人才联合培养输送平台,面向高校毕业生发布高质量实习、就业岗位,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青年人才,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为本地产业发展持续输送专业人才,促进人才增量、产业赋能和高校发展。要持续减轻用人单位尤其是中小企业负担,采取税收减免、场地租金补贴等惠企举措,增强企业活力,推动企业“人才蓄水池”持续扩容。

四、提升城市“青和力”“鲜活力”,释放“留才”诚意。全力做好“融”和“串”的文章,激活青年人才消费的“流量密码”,助力形成“策划出圈——认识南通,好玩好景——来到南通,成熟配套——留在南通,温馨服务——再来南通”的良性循环。紧抓国潮消费崛起趋势,利用好本地特色资源,打造城市名片。推动城市“适青化”改造,推动社会资本与国有企业深化合作,着力招引龙头型文商旅综合体项目,推出更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质产品,引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消费品牌,推动消费品牌活动差异化。全力打造新消费场景,丰富“音乐+” “赛事+”“演出+”等新业态,借力文化旅游节、马拉松赛事、紫琅音乐节等大型活动,持续满足青年新型消费需求。要加速场景驱动,科技回归,以点带面,搭建都市生活场景、制造场景,发展“潮玩经济”,聚焦先进制造,打造炫酷地标,焕新商圈业态,借助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和网络大V宣传推广,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江海文化、张謇文化,讲好南通“青春”故事,不断提高城市“青和力”“鲜活力”。

(发言人系致公党崇川区基层委员会主委、崇川区文旅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