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耕海牧渔 积极稳妥建设我市海洋牧场

来源: 环资城建委 发布时间:2025-06-30 字体:[ ]

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加快海洋强市建设,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耕海牧渔  积极稳妥建设我市海洋牧场

民进界  严百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市委书记吴新明多次强调,南通要积极稳妥推进海洋渔业、海洋服务业等转型升级,力争形成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

一、我市海洋牧场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我市尚无建成的海洋牧场,目前,正规划建设启东吕四港和通州湾海域2处海洋牧场。

从自然条件看。第一,我市以滩涂海岸线为主,底质泥沙含量高,极易造成人工鱼礁等设施淤积消沉;第二,近岸海域水深不足,符合条件的海域离岸较远、投入成本较高;第三,海域为开放式海洋地形,缺少自然海岛遮挡,一旦遭遇台风,无法为深远海养殖设施提供有效的避风屏障。

从养殖方向看。海洋牧场“成本高、风险大”的特点决定了其养殖品种必须是经济价值较高的,而我市属于典型的“虾蟹贝藻”经济,养殖效益较低;另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原因,我市海域温差变化较大,缺少适宜海洋牧场增养殖的海水鱼品种。

从产业基础看。我市目前规划建设的海洋牧场仍以国有企业为主导,建设类型仍以资源养护为主,预计未来可产生的经济效益不明显,社会参与度不高。

从发展空间看。在当前严格用海的政策背景之下,适宜建设海洋牧场的海域越来越少。

二、推进我市海洋牧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规划引领

一要科学规划。要衔接好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海洋经济发展、渔业发展、近岸海域功能区划等专业规划,科学布局海洋牧场建设。二要加强指导。加快研究和制定海洋牧场建设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海洋牧场投资与收益相匹配制度,明确建设主体、经营主体及所在海域渔民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三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沿海各板块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探索多元发展模式。养护型海洋牧场鼓励以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为重点;增殖型鼓励以海上风电场与深远海智能网箱结合等为突破;休闲型鼓励以休闲垂钓、海上观光等为特色。

(二)夯实苗种支撑

一要稳定提升传统产业。稳定潮间带贝藻类养殖面积,提升潮上带池塘养殖能力。开展文蛤原种开发性保护与利用,提高文蛤原种成活率。支持近海深水养殖试验与探索,支持渔民首创精神,组织海上牧场(大黄鱼、牡蛎养殖)陆海接力与试验。二要加快培育水产种业体系。积极培育“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围绕特色品种,进行苗种规模化人工繁殖、大规格苗种培育、规模化海上养殖等研究。

(三)激活链式效应

一要拉长海洋食品加工链。建造大型活鱼运输船和陆地产品中转基地,提升鲜活产品运输和中转能力。开展海洋预制菜、新型海洋功能食品等高值化产品技术研发。二要打响海洋渔业品牌。推动海洋水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保护产品认证和登记保护,发展南通特色的“鱼虾蟹贝藻”经济。三要发展海洋牧场新业态。积极打造海洋牧场综合体与文旅深度结合的休闲旅游新业态。加快探索和研究“人工鱼礁+风机基座+增殖网箱”新模式。四要做强深远海养殖装备。发挥我市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的良好产业基础,拓展深远海网箱、围栏、养殖工船等大型化养殖装备制造业。

(四)突出创新驱动

一要构建科技研发创新体系。依托科研院所,从牧场选址、礁体设计、养殖设施、养殖品种、生态养殖模式等方面,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支持近海深水养殖试验与探索,研发适合我市海域特点的特色海上养殖品种。二要引培高能级技术人才团队。建立符合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专家库,在海洋牧场规划建设、技术标准、效果评估、管理制度、扶持政策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三要打造“智慧+”海洋信息平台。打造“生态开放、技术先进、数据全面、安全可控”的、集深远海养殖、海上监测预警、救助保障等功能于一体的海洋大数据平台,切实提升海洋牧场可视化、数字化程度。

(五)强化政策支持

一要推进精准化政策支持。聚焦海洋牧场建设、渔港经济区建设、深远海养殖装备制造、海洋水产种业建设等领域,在海域使用费用、审批手续及信贷、税收等方面予以倾斜。二要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生态补偿资金、金融资本以及其他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牧场建设。创新海域使用权抵押、水域滩涂养殖证抵押贷款等模式。三要提升系统化管理水平。以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创建为抓手,统筹做好海洋牧场与海水养殖、海洋水产品加工、休闲渔业、远洋捕捞等工作,加快海洋渔业转型升级,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发言人系南通百润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