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片区化推进 组团式发展 奋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样板
民建界委员 章远华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任务,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南通市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片区化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坚持产业为根本、要素为支撑、片区为重点、机制为保障,加快推进具有江海平原特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各地各部门齐抓共管、协同推进,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南通市133个村入选江苏省第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名单,占比达10.7%。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是乡村基础共建存在短板。乡村规划编制有待加强。村庄规划编制连片思维、统筹力度不够,存在先建设后规划、长远谋划不够、不能连点成片的现象。有些忽视了对自身特色的挖掘,田园风光、乡土气息、自然生态凸显不够,存在跟风模仿、千村一面的现象。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环卫保洁、垃圾治理等工作基本以各部门“单打独斗”为主,各自为政,存在推诿扯皮的现象。分散农户污水治理及小型集中处理设施的运维效果不稳定,分布较分散,区域化程度不够。部分地区农路、农桥建设水平相对落后,仍存在“断头路”。经费投入机制有待健全。片区建设经费来源渠道较单一,大部分来源于政府拨款,相关专项资金投入有限,部分经济较差的地区由于缺少资金投入,导致制度和管理难以落实到位,造成管护、维护后继乏力。
二是产业发展共富相对薄弱。部分镇村缺少精深加工产业,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普遍较低,富民增收辐射带动力不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足,部分地区因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因素制约,难以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农村主导产业发展融合不够,新型产业带动力不强,缺乏特色品牌产业基地建设,农民收入主要靠粮食种植和蔬菜生产,收入来源单一,农民增收的稳定性不高。
三是人居环境共治仍需加强。部分镇村存在“邻避效应”,对界河、界路等临界地区整治、建设力度较弱,形成“三不管”地带,造成这些地方长期“脏乱差”。城乡接合部、背街里巷、房前屋后、沟塘田头仍有积陈垃圾。工作中对长效运行、管护机制、成果评价重视不够,存在“头疼治头、脚疼医脚”“只管前半段、不管后半程”的问题。部分地区发动群众不够深入,调动村民积极性的手段不多,农民群众没有真正动员起来,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
为此,建议:
一、聚焦重点难点,以点带片,开创宜居“新愿景”
(一)统筹谋划乡村规划编制。加强村庄规划编制的连片思维和执行力度。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作为今后南通市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模式,职能部门要科学研判、提前谋划,围绕连片打造,打破镇域、村域限制,全面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学习借鉴苏州、常熟、无锡等地的经验,坚持先规划设计后建设发展,强化县镇村统筹,按照“空间缝合、资源整合、发展聚合”的思路,促进乡村打破行政区域,实现连片发展。
(二)全域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推进“四清一治一改”村庄清洁行动,严格落实人居环境整治“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机制,探索建立环卫一体化工作机制,聚焦重点、薄弱环节,加大联合整治力度,实现城乡共治,提升村容村貌。坚持建管并重,全面建立“五有”(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探索农户合理付费、村级组织统筹、政府适当补助相结合的运行管护经费保障制度,确保各项治理工程设施持续发挥作用,为后期片区化发展持续打牢基础。
(三)全面推进项目设施建设。加快实施乡村振兴项目,深入推进农村垃圾设施区域性、共享性建设,提升农村垃圾处理质效。持续推进农村河道疏浚工程,畅通河道水网。按照省农路建设统筹规划要求,把全市“四好农路”建设与和美乡村片区建设有机结合,加强全市农村公路与国省干线、城市道路、村内道路衔接,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实现“大循环”。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积极探索个人资本参与、企业投资经营、业主承包开发、共同投资管理等多元投入模式。
二、补强短板弱项,全面发展,建设宜业“新高地”
(一)加强农业产业联片建设。在产业发展联动带动上下功夫,推动农民从“传统种养”向“工农结合”转变。优化全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布局,推动农产品加工提档升级和集聚集群发展,加快区域性产地市场建设,依托各地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推动资源要素集聚,大力发展建设一批跨县、跨镇、跨村产业园项目,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加强要素保障,培优做强现有优质企业和优势产业,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村镇。
(二)加强特色富民产业挖掘。扎实做好“土特产”文章,深挖“土”的资源,实施农业精品品牌培育计划,推广各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聚集各村特色和当地风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在培优品种、提升品质、丰富品类、打造品牌等方面突出地方特色,加快打造一批市场认可、竞争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品牌,加快构建“一村一品”产业格局。进一步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不断拉伸链条,提升附加值。
(三)加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鼓励成立强村公司,打造共富工坊,通过“强村公司+乡村资源组合+社会资本注入+业态导入+专业运行团队”的方式,组团式运营乡村资源、增加村集体收入,着力扶持发展“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新型创意农庄”“共享农业”等农业发展新主体、新模式,示范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三、激发内生动力,共建共享,打造和美“新农村”
(一)做优基层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对乡村治理的引领作用,持续建强支部战斗堡垒,不断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新路径、新模式,打造一批一片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深度挖掘乡土文化内涵,从产业定位、形象包装、人文底蕴、市场营销等多个维度,不断开发、放大传统文化价值,用活文化资源,培育文旅融合“新动能”。持续深化新民风建设,厚植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
(二)加大宣传氛围营造。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电子屏、移动小喇叭、微信群等广泛宣传和美乡村及片区建设要求和重要意义。将和美乡村片区建设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去做,不断完善村民议事、理事、监事等协商推进机制,引导农民献计献策、共商共议,鼓励村民代表、返乡创业人员、乡村建设工匠等参与项目策划、方案设计。
(三)完善激励监督机制。探索完善村民主动参与和美乡村及片区建设的激励机制,全面推广文明积分制,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组织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及片区建设,加快形成以农民为主体的人居环境整治格局。健全和完善村规民约,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引导村民转变观念,破除陈规陋习。
(发言人系江苏环际益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