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南通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构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
培育壮大链主企业 赋能南通新质生产力发展
侨联界 徐嘉键
南通是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考察、点赞勉励的城市,是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板块,在全省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中担当着重要角色。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载体,链主企业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2024年6月,市委颁布《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联动落实国家战略为全省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勇担使命多作贡献的决定》;8月,出台《“616”现代产业体系强链补链延链行动方案》并明确六大产业集群中的35家链主企业名单,为我市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增添强劲动力。但基于客观因素,我市在培育和壮大链主企业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在国际国内环境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存在问题
一是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我市明确的35家链主企业,长期以来为南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毋庸讳言,部分链主企业上下游配套还不完全在本地,还存在竭尽所能压缩配套企业利润空间,不能与配套企业共生共长的现象。同时,县市(区)各自明确的链主企业,主要还是看企业规模,还没有从产业链牵引力、创新能力、市场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综合考虑。
二是链主企业还不够多。我市明确的六大产业集群链主企业仅35家,有的投资规模还不算大,处于领军地位的其他准链主企业,如:高科技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只分别为苏州的23%、75%;中国独角兽企业只有2家,而苏州有18家;科创板上市企业我市有5家,而苏州有55家。
三是创新水平还不够高。我市链主企业领先的行业主要体现为传统产业,如纺织、化纤、冶炼等,新兴产业产值占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未来产业发展速度和投资规模与苏南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链上企业在“智改数转网联”方面推进力度还不够大。
四是核心竞争力还不够硬。我市链主企业通过供应链向配套企业传导创新压力,推动整个产业链创新发展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依托市场信息、技术专利、规模体量等优势,通过标准控制、概念设计、品牌营销等手段,引领行业发展方向的能力还不够强。还不能完全通过科技创新形成自主的知识产权“行业壁垒”,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抬高行业进入门槛,实现行业利益最大化。
五是经营形势还不够乐观。受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等复杂严峻形势影响,2024年以来,我市部分链主企业经营业绩呈现下降趋势,个别下降幅度还比较大,这对整个产业链都形成一定冲击,产业集群抗风险能力下降。
二、对策建议
一是强化辐射带动,做领航发展的“引导者”。各级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到链主企业不仅仅是同行业中规模和产值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同时还要在本地拥有一定数量上下游配套企业。责任心强、意愿强并且上下游业务整合能力强,是成为链主企业的前提条件。为此,建议:在链主企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方面,建立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估相结合的遴选标准体系,依此构建起“链主”企业——潜在“链主”企业——未来“链主”企业的三级培育体系。科技、工信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我市产业的研究,推动链主企业在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海洋产业等新兴产业中实现动能转换;在深耕低空经济、氢能和新型储能、零碳负碳等未来产业中抢占全新赛道;在实施传统产业焕新行动、重构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中培大育强。政府部门和商会、行业协会要定期组织本地区企业开展联谊、座谈,为企业增进了解、开展协作创造条件。支持链上企业“智改数转网联”,优化扶持激励政策,由扶持链主企业,改为对包括链主企业在内链上企业的扶持。
二是强化要素保障,做产业生态的“聚合者”。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第一时间协助解决链主企业要素诉求。从国内统一大市场考量,变“对企业直接扶持”为“提供最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最优的政务环境”。利用政府平台强化信息服务,助力企业培育更丰富的产品,增强抗风险能力和发展韧劲。加大对链主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将区域重点链主企业纳入上市培育计划,“一企一策”,协助加快上市步伐,帮助企业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并主动为链主企业寻求上级项目资金支持。充分利用各种展会、区域内海内外有影响的侨胞,支持链主企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针对国内普遍产能过剩、“内卷”严重的困局,在总部留在国内的前提下,鼓励支持企业向“一带一路”沿线等国家转移剩余产能,为链主企业走向国际创造条件。对在当地有一定数量上下游配套企业,为地方经济作出特殊贡献的链主企业,党委、政府应给予奖励和待遇,包括政治待遇。
三是强化技术支持,做协同创新的“推动者”。持续落实科技创新双月例会等机制,搭建“政企研”协同平台,探索各级领导“链长”挂帅、龙头企业“链主”引领、高校科研机构“链创”支撑的工作机制,发挥“1+1+1﹥3”的综合效应。认真梳理和分析我市各大产业链在核心技术、关键环节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和发展瓶颈,利用政府资源与链主企业协同组建技术攻关团队,与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知名专家、科技研发人员和团队对接交流,建立联合研发团队,推动行业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提升链主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链主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核心配套企业组建协同创新平台,以创新链引领产业链发展。充分发挥好政府产业基金的引领作用,建立有政府产业基金参与的,链主企业、上下游关键配套企业和社会资本共同投入的产业链研发基金,利用基金工具持续壮大产业规模。
四是强化引才汇智,做招贤纳士的“服务者”。深入实施“聚智攀峰”行动,吸引“优才来通”“通才留通”“通才返通”,为壮大链主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更新链主及链上企业紧缺人才图谱,制定、完善相应的引进和奖励政策,深入探索优化“企业自荐、政府认定”的人才综合评价模式,帮助产业链各企业引才留才,持续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促进人才柔性流动,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以兼职、挂职、项目合作等方式来我市产业链链上企业工作。引导配套企业各类技术人员到链主企业接受培训。根据链上企业需求,“以奖代补”鼓励和支持链上企业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鼓励和支持南通高职院校与我市产业链链上企业共建大学生实训基地。
五是强化招大引强,做筑峰强链的“建构者”。引导链主企业敏锐洞察上海建设“五个中心”、苏州打造“四大万亿级主导产业”中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广阔空间,积极招引强链补链和专精特新项目,助力我市“建设长三角发展新质生产力承载地”。根据我市“4+2+X”产业体系,大力招引区外链主企业,为其在通投资成为制造基地、出口基地,甚至研发基地、新产品基地、产业链协同基地创造条件,争取早日成为本地产业链链主企业。持续完善我市产业链“谱系”,主动对接国际国内最高层次行业组织,积极实施“链主招、招链主”行动,坚持“缺什么招引什么”理念,争取更多上下游关联配套企业来通投资兴业。用好产业引导基金,通过与风投创投机构、私募股权基金合作等,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业链项目投资,帮助链上企业突破资金瓶颈。通过一系列“组合拳”,实现链主企业集群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助推我市在全省“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中,不负新使命,展现新作为。
(发言人系如东县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