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海门区政协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对“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活动的各项决策部署,把“有事好商量”作为政治任务、民心工程来推进,相关工作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目前,全区312个“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共计开展协商议事活动1193次,参加活动1.3万余人次;提出意见建议2553条,已落实2265条,转化落实率达到88.7%。
一、坚持联合联动,形成立体化组织格局。区委高度重视,区委常委会专题听取“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建设情况汇报,区委主要领导关注协商议事工作推进情况,先后4次对“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工作作出批示。区政协制定“每月一自查,每季一点评,半年一总结,全年一考核”的“四个一”工作推进机制,为协商议事活动正常、有序、高效开展提供保障。镇(街道)尽心尽力,通过召开专题党(工)委会议、专题推进工作会等方式,对每个工作环节安排进行细化落实。
二、坚持精准精确,形成链式化推进格局。坚持精准选题,聚焦“金融科技助力‘六保’”“推进平安智慧小区建设”等党政关心、委员和群众关注的问题进行选题。坚持精准协商,按照“协商前深入调研,协商中畅所欲言,协商后跟踪落实”开展协商议事活动,确保议得精、议得准、议得透。坚持精准转化,将协商建议清单及时提交党组织讨论,出台的《责任落实清单》做到工作重点、时间节点、责任单位、责任人员“四明确”。镇街成立监督工作组,对“三张清单”推进情况进行全程跟踪问效,全力推动协商成果转化。
三、坚持共商共享,形成多元化参与格局。始终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协商议事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推动人民群众由“观众”向“主角”转变。提高关注度,通过《海门日报》、微信公众号、“智慧政协”等平台大力宣传“有事好商量”工作,有效增强全社会知晓率。提高参与度,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以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问题为切入口,积极引导人民群众献计献策,一大批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得到解决,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提高满意度,对协商事项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并将推进情况通过“民生实事小黑板”等平台进行发布,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今年以来,海门在“有事好商量”常态长效建设上取得一定成绩,但与上级要求相比较,还存在一些不足。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新的起点,全面贯彻上级指示精神,学习借鉴兄弟县(市)区成功做法,以更高的站位、更强的担当、更实的举措推动协商议事工作向实处转、往深处做。
一、在方法上紧扣“帮”“请”“融”三个方面。“帮”就是根据区委“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构建新格局,推动新跨越”要求,更加充分发挥协商议事作用,自觉当好党委政府“好帮手”;“请”就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更大范围邀请人民群众参与到协商议事中来;“融”就是把协商议事工作与区镇区域治理指挥中心等平台建设、“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等工作融合起来,发挥好协商议事的集成作用。
二、在推进上抓好“压实责任”“提质增效”“整体联动”三个环节。“压实责任”,就是进一步压紧压实镇街党委领导责任和政协工作委员会的主体责任,确保各项工作积极稳妥推进。“提质增效”,就是坚持“搭建平台、研究议题、明确主体、商前调研、开展协商、报送成果、转化落实、评估质效”闭环推进。“整体联动”,就是切实增强协商议事室召集人的组织力,积极推动委员履职尽责,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三、在组织上完善“跟踪指导”“特色培育”“考核激励”三项机制。“跟踪指导”,就是围绕“群众是否满意”“问题是否解决”“委员作用是否充分发挥”等重点进行跟踪指导。“特色培育”,就是围绕“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开展示范创建,全力彰显海门工作特色。“考核激励”,就是加强委员履职考核,更好发挥委员在协商议事中的骨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