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理论研讨

民主 让生活更美好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3-17 字体:[ ]

——对基层政协完善民主促民生机制的几点思考

“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时代最强音。

“国以民为本,民以生为先”。在当下,当代中国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的时代。而在现代社会,民生与民主、民权是相互倚重、密不可分的,民主本身就是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目标,同时,民主也是改善民生的必然途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的主要执政之道。人民政协作为我国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在促进和改善民生的时代使命中,人民政协大有可为。

一、民主与民生

民生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征。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民生的需求日趋多样、层次逐步提升,改善民生成为民众的普遍愿望和时代要求,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高度重视和持续推进的重要问题。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是解决好民生问题的关键。

(一)民生何谓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现代意义上的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二)民生的特征

1、民生具有基础性。民生本质上是人的生存和发展,既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条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在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中具有基础性特征。从经济层面看,民生包括人的衣、食、住、行、用,生、老、病、死、养等方面的内容,人类总是在较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追求实现更高层次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民生既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目的,又是经济发展的原生动力。从社会层面看,社会的发展最终要归结到到利益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只有不断满足民生需求、促进利益均衡,才能消减社会冲突、实现社会和谐。从政治层面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影响政权。古今中外,朝代的更迭和政权的兴衰一再证明:重视民生则正统人和,无视民生则民怨政息。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权的基本职能,也是执政合法性的重要依据,这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特征。可以说,民生是发展之源、社会之基、为政之要。

2、民生具有阶段性。民生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诉求。人类文明越发展,民生内涵就越丰富。在远古文明时代,先民岩居穴处、茹毛饮血,民生是果腹之“食”和御寒之“衣”;农业文明时代,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民生增加了“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等要求;工业文明时代,民生诉求拓展到发展自由、机会公平等方面。

(三)民主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

民生的基础性特征,决定了民生问题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生存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关注和解决好的核心问题。而社会问题的解决,不能只靠经济手段,还必须要综合社会的、政治的、法律的手段。民生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现代社会中的民生问题日益复杂,社会问题的妥善解决,即人民群众满意,不仅物质条件要达到基本水平、实行合理的分配,而且还必须做到平等的服务,从而使社会成员都能够体面地工作,过有尊严的生活。

民生与民主的密切关系表明,必须认真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当然包括社会主义法治),才能真正解决民生问题。换言之,没有充分的民主,就难以真正地保障民生;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有效地保障民生。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的执政之要

民生是执政之本、执政之要。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民生,着力改善民生。翻开新中国60年的历史,我们看到,民生改善的程度,与经济上升的轨道紧密相连,更与党执政理念的进步息息相关。改革开放初期,生存问题是最基本的民生。经过30多年改革,长期困扰我国人民群众的短缺经济得到根本改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温饱不足转为总体小康,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破解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命题。更重要的是,伴随着改善民生的物质能力的提升,我们党执政理念中对民生的重视也产生了一个飞跃。从政策上改善民生,制度上保障民生,到政治上重视民生,执政以民生为本,民生逐渐成为党的主要执政之要。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以往任何一种发展观不同,科学发展观不仅标明它以发展为第一要义,更是鲜明地提出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观的核心。这就不仅体现了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的科学性,同时也体现了社会发展最终是为了人民这一价值取向的正确性。党的十七大把 “四个建设”提升到由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的高度,其中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切入点和载体,开启了社会建设的新阶段,标志着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更加全面。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将“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到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个高度,发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时代最强音。“改善民生”将成为未来5年中国谋发展、促发展的工作重点。

    三、人民政协的民主机制在促进改善民生中具有独特优势和作用

只有发扬民主,才能改善民生;只有改善民生,才能体现民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写入我国宪法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新型民主制度,在促进改善民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一)人民政协的民意汇集和民意表达机制有利于全面反映民生诉求。政协委员来自各个党派和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界别,是各党派、各阶层、各界别的利益“代言人”。他们生活在群众之中,和群众紧密联系,对民生问题,群众的生活、群众的困难、群众的心愿、群众的喜怒哀乐,都一目了然,感受深切。通过社情民意和提案,政协委员们十分通畅、便捷地把“原汁原味”的民生诉求反映给执政党,从而使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得到尊重和维护。

(二)人民政协的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机制有利于推进改善民生决策的科学化。政协委员从总体上说是社会精英的集合,同时,政协委员大都不是行政官员,位置相对超脱,看问题比较客观,因而在提出有关改善民生的决策建议时能杜绝长官意志,并不受部门利益的羁绊,增强决策的科学化和公正性。

(三)人民政协的民主协商与利益协调机制有利于正确制定和实施改善民生的社会政策。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制度就是一种民主协商与利益协调机制,其本质特征就是在民主协商讨论中平衡、协调各种利益矛盾,以达到求同存异、统筹兼顾的和谐状态。其次,人民政协不是国家权力机关,也不是行政管理机构,其协商讨论不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而是敞开言路、充分沟通、不拘一格、集思广益。

(四)人民政协的广泛联系与团结合作机制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聚合改善民生的经济社会资源。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包含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并联系着海内外广大的人民群众。在民主、团结的旗帜下,这一伟大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中的所有成员各尽所能、共同奋斗、同心同德、和衷共济,共同致力于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能创造和聚合为改善民生所需的巨大经济社会资源。

(五)人民政协的民主制约与监督机制有利于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人民政协依法开展民主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完善公共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预防腐败,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具有重要作用。

四、基层政协完善民主促民生工作机制的举措

任何民主都必须扎根于基层,扎根于民众,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实质,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基层基础不牢,就会地动山摇。人民政协应当适应我国基层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的需要,把以民主促民生的工作重点放在基层。基层政协在民主促民生的进程中,大有可为。

(一)心系民生,基层政协应牢固树立民生理念。

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基层政协建立以民主促民生工作机制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做任何工作、办任何事情,都必须坚持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群众利益为第一追求,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效让人民检验”。

(二)心系民生,基层政协紧扣民生问题履职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的三大主要职能。基层政协履行职能,要关注热点、抓住重点、找准结合点。民生问题就是当前工作的热点、重点和结合点,紧扣民生问题履行职能,基层政协履职就更有成效,这也是基层政协以民主促民生的现实途径。

1、政治协商要突出民生问题

关注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党委、政府都应把有关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方针政策以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作为政治协商的重要内容,认真到政协协商,听取意见。政协也要主动就民生问题,选择热点重点问题同政府及其部门开展协商。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真实地反映社情民意,积极建言献策,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落到实处。

如东政协以“致力发展,关注民生”的理念,通过健全政协领导参加党委、政府有关重要会议和活动等工作机制,积极参与县委、县政府有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如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各类民生问题的政治协商。2008年,就“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农村集居点建设”等事关民生的重大问题,如东政协深入开展调研视察,广泛听取群众呼声和诉求,提出许多操作性较强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报送,为县委、县政府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依据。

2、民主监督要抓住民生问题。

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是一种反映广泛民意的监督。基层政协应抓住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抓住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方针政策的落实,抓住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的实施,通过民主评议、视察、调查、提案、建议案等形式,切实开展民主监督活动,促进和帮助政府解决好民生问题、实施好民生工程。

2009年,为促进“推进环境革命,实现城乡面貌大变样”目标的实现,如东政协会同县纪委、监察局、机关党工委、行政服务中心,组成民主评议领导小组,由各专委会及部分委员参与,分别对交通局、建设局、城管局开展了民主评议活动,分别听取各镇及三个部门的服务监管对象的意见。通过这次评议,被评议部门进一步改进了工作作风,提高了服务质量,促进了相关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好评。

3、参政议政要紧扣民生问题。

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最灵活和运用最广泛的一种基本职能。人民政协要紧扣民生问题主动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反映社情民意。政协委员来自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最了解人民群众所想所需。紧扣民生问题参政议政,不仅政协委员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有利于调动他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而且能够使政协这个人才聚集、智力密集的优势得到更好发挥,提高人民政协参政议政工作的实效。

近几年来,如东政协委员撰写关系群众利益的提案占立案提案总数的三分之一。县政协将《关于提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全县关闭停产企业职工欠薪情况的建议》、《关于加快推进我县农村福利中心、老年公寓等社会化养老体系建设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壮大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建议》、《关于解决我县计划生育并发症患者医疗及生活保障的建议》等列为重点提案,由县政府、县政协领导领班督办,有力地推动了相关民生问题的解决。

(三)心系民生,基层政协不断创新履职形式

积极推进协商民主向网络延伸。这是政协以民主促民生的工作新领域。网络民主作为一个全新的民主运行模式,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影响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人民政协应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动向,通过网络视频听取老百姓的呼声,了解社会舆情,及时将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作为政协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课题。要加强政协门户网站建设,充分发挥政协网站的民意表达和收集功能,使政协网站成为各界群众表达利益诉求和委员履职的新平台。要通过网络视频、建立委员博客和网上工作室等途径,使委员在网上更好地了解民情民意,实现政协工作和政协委员与各界群众的“零距离”接触,形成网络协商民主的新通道。

五、结语

困难群众、弱势群体、低收入阶层生活品质有明显改善;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共享品质生活;公民社会日趋成熟,建立民主、合作、高效、开放的社会公共治理机制……这是关于未来的美好愿景,基层政协在民主促民生的进程中,大有可为。